随着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的持续涌现,科技、创新药及新消费等赛道成为市场焦点,权益类基金业绩也随之攀升。2025年9月初,约42只新基金启动募集,其中权益类指数基金占比超六成,成为市场主力。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5年5月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强化行业功能发挥。
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基金”)近年来却面临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业绩承压的挑战。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华安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规模从37.05亿元降至25.9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从1,330.05亿元缩水至864.98亿元,五年间缩水约34.97%。与此同时,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及指数型基金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末三者净资产占比分别达43%、20.75%和21.57%,合计占比远超主动权益类产品。
从业绩表现来看,华安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长跑能力亟待提升。截至2025年9月,旗下约35.14%的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不及同期沪深300指数11.6%的涨幅,混合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平均值7.95%,亦落后于沪深300。具体到基金经理层面,刘璇子在管的18只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平均值告负,为-5.62%;万建军管理的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超七成任职回报率告负,蒋璆在管的9只基金中,半数近三年收益率告负。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安基金旗下多名基金经理存在“一拖多”现象,其中3名基金经理在管基金超过15只。这种管理模式下,部分基金重仓股高度重合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蒋璆管理的华安成长先锋混合A与华安制造升级一年持有混合A,前十重仓股中有7只股票一致;万建军在管的华安研究智选混合A与华安研究精选混合A,前十重仓股亦存在7只重合的情况。这种投资策略的趋同性,或对基金业绩分化及风险控制带来挑战。
在内控管理方面,华安基金近年也面临考验。2025年3月,证监会向张亮催缴罚款超千万元,该处罚与2024年8月某基金经理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被罚的案件金额一致。据公开信息,张亮曾于2018年10月至2022年8月担任华安基金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其任职时间与行政处罚书认定的违法行为时间高度吻合。2020年以来,华安基金高管变动频繁,原董事长朱学华任职超10年后退休,新任董事长徐勇于2025年8月“空降”上任,其曾任职于招商基金及保险行业,管理背景的切换或对华安基金未来战略产生影响。
从财务数据来看,华安基金旗下产品曾连续两年亏损,2022年至2023年合计亏损超400亿元,尽管202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345.7亿元,但或难完全覆盖前期亏损。与此同时,2022年至2024年,华安基金旗下基金管理人报酬合计达89.37亿元,其中2022年至2023年亏损期间收取报酬超60亿元。这一现象与《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的要求形成对比,或引发市场对基金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