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复旦大学、AgiBot等机构,在机器人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开发的EO-1机器人智能系统,首次实现了人类级推理能力与多模态感知的深度融合,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并同步开源了完整技术方案。
传统机器人系统如同机械执行预设程序的"操作工",在陌生环境中往往陷入瘫痪。研究团队以人类认知模式为蓝本,创新提出"交错式视觉-文本-动作预训练"架构,使机器人能够同步处理视觉信号、语言指令与动作反馈。这种技术突破让EO-1系统在厨房场景中展现出惊人智能:当检测到锅具温度变化时,系统会自动关联"水是否沸腾"的判断,进而决定"该放盐还是蔬菜"的操作顺序。
研发团队构建的EO-Data1.5M数据集包含150万个真实场景,每个样本都完整记录了"观察-思考-执行"的三元信息链。在测试中,系统面对"火腿缺失"的突发状况,能自主调整食谱选择替代食材;处理"杯杯""桌桌上"等不规范指令时,仍能准确理解操作意图。这种鲁棒性源于系统采用的统一神经网络架构,将文本理解、空间感知与动作控制整合为协同决策系统。
实验数据显示,EO-1在井字棋博弈中展现出战略思维能力,能通过分析对手可能策略选择最优落子位置。在视觉重排任务中,系统会优先摆放大型物品作为空间定位基准,再调整小型物件位置,这种空间推理能力与人类操作逻辑高度相似。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在未接触过的办公环境中,能将厨房习得的"整理技能"迁移至文具分类任务。
技术实现层面,研究团队融合了自回归解码与流匹配去噪两种机制。前者负责处理离散符号信息,后者优化连续运动轨迹,二者在神经网络中形成互补。这种设计使系统在制作牛排时,能精准协调双手完成刷油、翻面、控温等多步骤操作,时间误差控制在毫秒级。
系统部署表现出显著优势,仅需6GB GPU内存即可实时运行,适配从工业机械臂Franka Panda到桌面机器人WidowX的多样化硬件平台。安全性方面,系统内置的环境感知模块能实时评估操作风险,在抓取易碎品时自动降低施力强度,遇到障碍物时即时重规划路径。
研究团队同步发布的EO-Bench评估基准,从空间理解、物理常识、任务推理等8个维度构建测试体系。实验表明,EO-1在复杂推理任务中的表现超越现有系统37%,特别是在需要多模态信息整合的场景中优势显著。
开源社区已快速响应这项突破,全球开发者正基于公开的代码库和训练数据展开二次创新。这种开放协作模式,正在加速推动机器人技术从专用工具向通用智能体的转变。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具备自主推理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有望在三年内进入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民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