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下的油费全搭进保险里了。”上海一位新能源车主向记者透露,他名下有多辆新能源汽车,其中一辆蔚来ES8今年保费突破万元,其他车型保费也高达数千元,高额保费让他萌生了卖车的念头。
记者调查发现,新能源车险价格高企并非个例。售价10万元级的零跑B10首年保费约5500元,20万元级的阿维塔06首年保费约8000元,30万元级的特斯拉Model Y L首年保费约8900元。河南郑州的新能源轻型商用车经销商付航坦言:“新能源车险不仅涨价,还面临拒保难题。”
付航回忆,多年前保险公司主动上门推销保险,提供驻店服务甚至“返点”,如今却反客为主。他透露,现在购买保险时,保险公司不仅不再驻店,出单时间大幅延长,部分业务员甚至暗示需要“好处费”。这种变化让经销商和车主都感到无奈。
新能源车险的困境呈现出双向压力:一边是车主抱怨保费高、涨价快,另一边是保险公司连年亏损。以新能源轻卡为例,付航介绍,2023年保费约1万元,2024年涨至1.8万-2.4万元,今年春节后虽降至1.2万-1.5万元,但多家保险公司仍以“亏本”为由拒保。他补充道:“即使车主接受涨价,保险公司因自主定价系数限制,保费也无法突破上限。”
根据监管规定,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为0.65-1.35。这一系数由保险公司根据车型、使用性质、维修成本等因素调整。付航指出,新能源商用车和网约车、出租车等营运车辆拒保率尤其高,部分险企甚至直接放弃该领域业务。
被拒保后,车主通常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仅购买交强险,处于“半裸奔”状态;二是参与“统筹互保”,即车主将保费投入资金池,出险后由资金池赔付,但该模式存在诈骗、资金池破裂等风险;三是直接让车辆停运。近期,社交媒体上关于新能源车险无故涨价的投诉激增。一位车主表示,她的车险7月底报价约2800元,8月初涨至3200元,中旬进一步涨至3300元。
对于这一现象,人保车险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已接到通知,从9月6日起将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上限从1.35调整至1.4,但具体车型是否涨价需由系统报价决定。不过,对于未出险或无违章的车主,保费通常不会上涨。上海一位车主证实,他的新能源车险在从未出险的情况下,从七八千元逐步降至四千余元。
新能源车险整体高于燃油车已成行业共识。据中国银保信数据,2023年新能源车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21%,其中纯电车年均保费比燃油车贵1687元,约为燃油车的1.8倍。某险企从业十余年的王芳解释:“新能源车赔付率高,且理赔零整比高于燃油车,导致保费居高不下。”
保险公司的困境同样严峻。2024年,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但亏损达57亿元。其中,137个车系赔付率超过100%。“保一辆亏一辆”成为保险公司拒保或提价的直接原因。
精算师协会分析指出,新能源车险赔付率高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维修成本高,尤其是三电系统、智能化部件和一体化设计导致维修费用远超燃油车;二是出险率高,新能源车因使用成本低成为营运车辆首选,且年轻车主占比高、驾龄短,加上提速快、噪音小,容易发生事故;三是车险价格与使用性质错配,部分兼职营运车辆按非营运标准投保,导致保费充足度不足;四是风险与价格不匹配,新能源车迭代快、数据积累不足,基准费率存在偏差。
车险专家杨松认为,新能源车发展迅猛,改变了原有车险规则,而保险行业的匹配机制相对滞后。他指出:“在数据积累和大数法则重新适配前,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提高保费或严格筛选客户来降低损失。”
尽管行业整体承压,但部分险企已实现新能源车险盈利。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高管均表示新能源车险进入盈利区间。杨松透露,这两家公司通过严格筛选业务和客户实现了盈利。数据显示,86家上市财险公司中,90%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盈利,车险综合成本率下降约2%。
车企控股的财险公司表现尤为突出。比亚迪财险2025年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98亿元,净利润3134.59万元。其相关人士表示,盈利得益于综合赔付率和成本率的大幅下降。目前,比亚迪财险的营收几乎全部来自比亚迪汽车,且采用直营渠道,车均保费约4300元。该人士称:“直营模式降低了费用支出,次年续保时还能筛选优质客户。”
广汽集团控股的众诚保险和吉利汽车入股的合众财险车险保费同比增速分别达13.62%和43.61%。不过,某财险公司人士坦言,新能源车险商业险的综合成本率仍高于整体车险约7个百分点,公司收益更多依赖投资而非保费。
针对新能源车险难题,今年1月,多部门联合发布《深化改革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降低维修成本、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优化自主定价系数等措施。随后,“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为高赔付风险车辆提供线上投保窗口,要求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付航表示,平台上线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新能源商用车因非强制保险,保险公司仍可能通过变相拖延等方式减少投保。杨松指出,新能源车险的核心问题在于定价体系。他解释:“燃油车时代,同一价位车型保费差异小,但新能源车从三电到软件、受众人群差异大,统一费率难以反映真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