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4岁黄共宇北京之行“无心插柳”,投张一鸣成就万倍回报传奇

   时间:2025-09-09 16:49:59 来源:投资界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投资领域,总有一些故事因“偶然”而显得格外传奇。当人们谈及字节跳动的早期融资时,SIG海纳亚洲合伙人王琼的名字常被提及,但另一位海外投资人的经历同样充满戏剧性——13年前,黄共宇(Matt Huang)用一场“无心插柳”的北京之行,完成了人生中最幸运的一笔投资。

2012年的北京,移动互联网浪潮初起。刚将社交媒体分析公司Hotspots卖给Twitter、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黄共宇,跟随一群熟悉中国科技圈的朋友,以“学习”为目的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他的行程表上排满了与创业者的会面,却从未想过会在此期间投出改变命运的资金。

在今日头条位于居民楼的简陋办公室里,黄共宇被拉进一间堆着旧冰箱和宜家桌椅的小厨房。透过翻译,他了解到张一鸣正在开发一款个性化新闻应用——类似的项目在美国早已尝试过,但均以失败告终。尽管对创业方向存疑,黄共宇却被张一鸣身上的一种特质打动:“他说话时,我会通过非语言信息感受他的专注与能力。”更关键的是,张一鸣从第一天就描绘了全球化媒体市场的蓝图,这种“终局思维”让黄共宇在离开后立刻决定:“我必须支持这个人。”

回程后,黄共宇通过中间人完成了投资。当时今日头条的估值仅2000万至3000万美元,而如今字节跳动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已飙升至2000亿至3000亿美元。这笔投资带来了超万倍的回报,黄共宇至今仍持有大部分股份。他坦言:“这像许多早期投资一样,只是一次说‘yes’的机会,但恰好押中了正确的人。”

张一鸣的融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遭遇多数机构拒绝后,几位“关键先生”的出现改写了故事。2012年大年初七,王琼在咖啡馆的餐巾纸上听张一鸣画下产品原型,当即敲定天使轮和A轮投资;同年,前华兴资本员工周子敬借了200万人民币投给张一鸣;曾担任奇虎360副总裁的刘峻,则在饭馆里听张一鸣描述“用技术筛选社交网络优质内容”的构想后,成为其天使投资人。

这些投资人的“果断”与更多机构的“犹豫”形成鲜明对比。例如,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曾因张一鸣“太文气”而放弃投资;DST的Yuri、红杉中国等机构则是在后续轮次才入场。如今,字节跳动的股东名单已汇聚泛大西洋投资、源码资本、软银愿景等数十家知名机构,但天使轮的传奇时刻已难以复现。

类似的“幸运故事”在科技圈并不罕见。2016年,上海大学硕士生王兴兴带着创业大赛奖金萌生辍学念头,却因“机器狗XDog”项目被投资人拒绝。直到一位北京个人投资者主动联系他,未签协议便打款200万元,这笔钱最终成就了宇树科技的崛起。

更戏剧性的案例发生在游戏行业。2012年,米哈游团队花光10万元启动资金后,接连被VC拒绝。绝境中,斯凯网络宋涛在未接触团队的情况下,直接投出100万元。如今,这笔投资换来15%的股份,按米哈游1600亿估值计算,回报已超2.4万倍。

“天使投资人的‘漫不经心’,有时反而能催生伟大。”嘉道私人资本董事长龚虹嘉曾如此评价。他早年因“仗义”出资245万支持华科同学创办海康威视,最终收获超2万倍回报。这些故事揭示了一个共同逻辑:在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一个看似随意的决定,可能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起点。

从黄共宇的小厨房会面,到宋涛的“盲投”决策,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天使投资的本质:它既是理性分析的产物,也包含着对“人”的直觉判断。正如黄共宇所说:“我们不要假装这是某种伟大的技能。”但正是这种“不假装”,让资本与创意的碰撞,在不经意间点燃了创新的火种。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