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工业化推进成果及实体经济根基巩固情况。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跃升至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由26.6万亿元增至33.6万亿元,预计增量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我国制造业规模优势持续巩固,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连续15年稳居世界首位。在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超半数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增长引擎,2020-2024年间年均增速分别达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34.6%和16.3%。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全球领先,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保持首位。
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频传捷报。C919大飞机已交付22架,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AG600水陆两栖灭火飞机预计年底前交付3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仅用3小时完成天舟九号物资运输任务。“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达10910米,“沧渊号”盾构机不断刷新工程纪录,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运营140余航次,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万米。民生领域同样成果丰硕,复兴号CR450动车组时速达400公里,北京至上海仅需2.5小时;国产手术机器人实现临床应用,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收比重超1.6%,570余家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工信部新设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从“十三五”末的90.7万件增至124.4万件,占比提升至65%。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高地,数量增至178家,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4.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71.8万元/人,较“十三五”末翻番。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国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基站总数达459.8万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5G应用覆盖矿山、港口、工厂等场景,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100%,500余家三甲医院实现5G+千兆光网全流程应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创新。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超全球平均水平,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人形机器人实现从实验室到家庭、工厂的全场景应用。
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企业超6000万家,年均新增超400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营收、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6.4%、7.4%、5.4%,均高于大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突出,新增超10万家,总数达14万家,“小巨人”企业超1.46万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7%,授权发明专利22项。累计超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成为资本市场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