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整体陷入“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困境。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国餐饮收入虽保持增长,但增速与客单价均出现明显下滑。在这片阴霾中,以萨莉亚、寿司郎为代表的日本餐饮品牌却逆势上扬,形成鲜明对比。
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创历史新高,中国市场贡献主要增量,销售额同比增长10.5%达630.58亿日元。寿司郎入华五年持续火爆,北京西单店每日限号2000桌,广州门店周末需配备30名以上员工维持运转。这种反差引发行业深思:日本品牌凭什么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中国餐饮又能从中借鉴什么?
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出的消费变迁理论,为理解这种差异提供了框架。他将日本1912-2020年的消费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国家为中心,中产阶层崛起;第二阶段以家庭为核心,经济高速增长;第三阶段转向个人主义,品质消费盛行;第四阶段回归社会价值,追求性价比与情绪满足。这种演进轨迹与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特征高度契合——收入增长放缓、资产贬值、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从升级转向理性。
日本餐饮业的突围经验集中在三个维度。首先是“极致性价比”战略,吉野家、食其家等品牌在经济低迷期通过精准成本控制实现扩张。萨莉亚创始人正垣泰彦提出的“盈利型平销店铺”理论,揭示了微利时代下的生存法则:2025财年前三季度其净利润率仅4.1%,却通过规模效应保持竞争力。
其次是“极致单店”运营模式。萨莉亚将效率提升到秒级:员工采用胸前叠菜方式节省8.6秒上菜时间,全员通岗制度覆盖点餐、清洁、补货三大职能,U型备餐动线减少步行距离。这些创新使其创造15分钟极速翻台的行业纪录。在人力配置上,正式员工与小时工比例达1:4,人工成本控制在12%以内。选址策略遵循“113原则”——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非黄金位置,租金占比约1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供应链升级是日本餐饮的核心竞争力。玉子屋的全自动米饭蒸制机将米粒吸水率控制在62.5%±1%,机械手臂分装配菜误差不超过3克。日清集团引入丰田“JIT准时制”,实现食材零库存,中央厨房4小时内完成订单配送。日本餐饮业冷链覆盖率达95%,食材损耗率低于2%,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2倍。这种工业化体系推动日本餐饮连锁化率在2021年达到50.8%,而中国同期仅为24%。
但直接照搬日本模式存在风险。三浦展在新书《第五消费时代》中描绘的未来消费趋势显示,中国消费者正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满足,“悦己”消费成为核心。这种转变带来新的挑战:餐饮业需要平衡性价比与质价比,协调工业化与烟火气,满足多元化需求。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要求更灵活的策略。地域差异显著,一线城市进入第五消费时代,三四线城市仍处第三阶段。消费渠道高度碎片化,外卖、团购、直播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日本骨汤拉面数十年不变,中国奶茶品牌却需每周上新保持竞争力。这些差异决定了中国餐饮必须走本土化创新道路。
“高质平价”成为破局关键。蜜雪冰城凭借全球5万家门店的采购规模,将柠檬水价格压至3元;瑞幸2.6万家门店支撑其“天天9块9”策略。但多数品牌需在成本、品质、利润间寻找平衡点。北京南城香通过“现炒社区食堂”模式,实现单日接待超1000人次,证明高品质与低价格可以并存。
智能化改造正在重塑后厨生态。京东“七鲜小厨”承诺5分钟现炒出餐,背后是炒菜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小菜园投入1.5亿元采购3000台机器人,霸碗全国700家门店实现自动化烹饪。预计2030年炒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在团餐和快餐领域渗透率达50%。这项技术可降低40%人工成本,压缩30%厨房空间。
“反供应链”模式悄然兴起。乡村基关闭中央厨房,强调“现炒现做”;太二推出“5.0鲜活模式”,主打活鱼、鲜鸡、鲜牛肉;左庭右院通过“当天鲜切、无抗认证”强化健康属性。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推动现制现炒成为差异化竞争点。面包现烤、牛奶现打、浇头现炒等细分需求,为手工艺人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细分市场成为新蓝海。2025年中国单身人口突破2.6亿,老龄化率达22%,催生多样化需求。素满香专注素食料理,北上广深门店均登顶素食热门榜;围辣等自助小火锅品牌解决“1人食”痛点,实现爆发增长。茶饮界通过蔬果茶、养生茶等细分品类突破内卷,麒麟大口茶靠“单一爆品”策略脱颖而出。
情绪价值消费正在崛起。跳海酒馆通过“兼职打酒师”制度,让顾客参与门店运营,2023年收入破亿且30家门店全部盈利。北京“宫宴”以“汉文化美食剧场”为卖点,复购率达40%,1800元/人的高端套餐需提前7天预约。麦肯锡调研显示,64%中国消费者将精神满足列为首要需求,Z世代为情绪买单的意愿是80后的3.2倍。
当前餐饮业正经历“人货场”重构:消费主体从家庭转向多元群体,老年经济与一人食崛起;产品从“贵即好”转向“高质平价”;消费场景从中心化走向碎片化、数字化。这种变革要求餐饮品牌重新定义竞争力——从单纯的好吃到提供完整体验,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悲观者看到危机,乐观者寻找机遇,而真正的赢家正在用创新穿越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