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涉人工智能典型案例 为AI产业健康发展划定法律红线

   时间:2025-09-11 01:49:43 来源:知产力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北京互联网法院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七年来涉人工智能案件的审理情况,并发布了八起具有标杆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著作权、人格权、网络服务合同等多个领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指引。

据法院介绍,自2018年9月9日挂牌成立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53356件,审结245468件。其中,涉人工智能案件数量增长迅速,纠纷类型日益复杂,主要涉及著作权权属与侵权、网络侵权责任、网络服务合同等案由。案件呈现出覆盖产业领域持续扩展、市场主体创新风险迭代升级、裁判规则引领作用凸显等三大特点。

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长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但也带来了技术应用复杂导致事实查明难、规则适配不足导致法律适用难、主体角色多元导致责任认定难等三大挑战。为此,法院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践行智能向善、加大激励创新等三大审理思路。

在预防化解涉人工智能案件纠纷方面,法院提出了四点建议:网络用户需提升法律意识与数字素养;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应严格遵守技术伦理规范;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需完善管理机制;各方应加强监管协同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此次发布的八起典型案例中,全国首例“AI文生图案”明确了AI生成内容若符合作品要件即受著作权保护,权属依各方智力贡献认定。该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

全国首例“AI声音权案”确立了AI合成声音的保护标准,明确自然人声音权益可及于AI生成声音,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颁布五周年典型案例。

北京市首例“AI换脸案”则区分了肖像权与个人信息权,认定未经许可处理人脸信息构成个人信息侵权,为AI换脸产业划定了边界。“AI恶搞案”“虚拟数字人著作权案”“AI陪伴案”等案例,分别明确了普通用户AI使用边界、虚拟数字人法律属性、自然人虚拟形象保护范围。

在典型案例中,一起涉及AI文生图的案件引发关注。原告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Stable Diffusion创作了一幅少女特写,并在小红书平台发布。被告未经许可,将该图片作为配图发布在自己的百家号账号中,且截去了原告的署名水印。法院认定,涉案图片具备“智力成果”和“独创性”要件,属于美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被告侵害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署名权,判决其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另一起涉及自然人声音权益的案件中,原告是一名配音演员,发现其声音被某智能科技公司用于AI文本转语音产品。法院认定,利用人工智能合成的声音,若能使一般社会公众根据音色、语调等关联到特定自然人,则具有可识别性,受声音权保护。被告未经许可AI化使用原告声音,构成侵权,判决其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北京互联网法院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创新,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完善人工智能治理贡献更多智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