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光模块龙头企业中际旭创(300308.SZ)的估值争议,正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9月8日,该公司股价单日重挫9.09%,市值蒸发超400亿元,而此前其年内涨幅一度突破200%,总市值累计增长3350.72亿元,成为创业板增长规模最大的企业。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源于市场对其2027年净利润预测达250亿元的激烈交锋。
争议的核心人物是荒原投资董事长凌鹏。这位曾三度斩获《新财富》策略分析师第一名的买方大佬,在9月5日公开发文质疑市场对中际旭创的盈利预测。他指出,当前250亿元净利润的预测基于两大假设:产能完全释放且产品不降价、维持30%左右的高净利率。但凌鹏认为,这种"线性外推"的逻辑忽视了制造业的周期性波动,未充分考虑行业供需变化和技术迭代风险。
凌鹏的质疑迅速引发卖方机构反击。国盛证券通信行业分析师在朋友圈直言"买你的白酒去吧,老登",并讽刺其"破防"。随后该机构发布研报,虽将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下调至198.2亿元,但仍维持"买入"评级,显示出卖方对该公司未来成长性的持续乐观。
作为全球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的崛起轨迹颇具代表性。公司前身山东中际电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登陆创业板,主营电机定子绕组制造装备。2017年通过28亿元收购苏州旭创完成跨界,剥离传统业务后聚焦高速光模块研发。借势AI算力浪潮,公司2023年全球首发1.6T光模块,2024年营收达239亿元,净利润同比激增138%,首次登顶全球光模块市场。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该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9.57%、77.58%、137.93%。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7%至147.89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69.4%至42.42亿元,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提升至39.33%和28.69%,创历史新高。但亮丽业绩背后,应收账款达63.45亿元(同比增长59.32%),存货达91.68亿元(同比增长48.61%),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存货减值计提分别达2.97亿元和3.08亿元,跌价风险凸显。
机构持仓变化折射出市场态度微妙转变。截至2025年半年末,持有该公司的机构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264家至1435家,累计持股减少1.18亿股至5.56亿股。曾将其列为第一大重仓股的中欧阿尔法混合A和博时汇兴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均已清仓。凌鹏在最新文章《君子固穷》中直言,当前市场对中际旭创的追捧已脱离基本面,呈现典型"资金抱团"特征,未来或将面临估值回归压力。
尽管争议不断,多数券商仍保持乐观态度。开源证券研报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将分别达411.24亿元、752.69亿元和998.3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达90.46亿元、160.04亿元和208.34亿元。报告指出,800G等高端产品出货比重提升、降本增效推进,以及重点客户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资,将推动公司持续受益行业高景气度。
这场争议折射出资本市场对AI算力赛道估值的分歧加剧。中际旭创股价从4月的77.87元/股飙升至9月448元/股的历史高点后,已累计下跌17.41%,市值缩水866.69亿元。市场对高估值成长股的重新审视,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