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手持设备,骑行时实时显示运动数据;漫步景区,通过镜片即时识别动植物信息;跟随预设路线探索城市,自动记录沿途风景……随着消费市场对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激增,中国智能眼镜产业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生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加速布局。
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最新推出的AI+AR眼镜成为市场焦点。这款重量不足50克的设备集成翻译、导航、实时字幕、摄影等多项功能,内部搭载数百个精密元件。据企业披露,9月新品发售首周销量突破4万台,目前线上订单已排至10月。为满足量产需求,该公司联合产业链伙伴定制自动化生产线,从材料选型到整机组装形成标准化流程,单日产能较初期提升3倍。
上游关键部件供应商同步扩大产能。浙江至格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湖州南太湖新区的全自动产线持续运转,其生产的AR衍射光波导镜片厚度仅0.65毫米,透光率超98%,光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轻量化AR眼镜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当前订单已覆盖全年生产计划。"公司创始人孟祥峰透露,通过技术迭代,月产能已提升至10万片,为多家头部品牌提供核心光学组件。
传统眼镜制造企业加速转型。温州市瓯海眼镜有限公司曾以代工欧美品牌为主,现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眼镜产品打开国际市场。近日,首批价值900万元的智能眼镜已发往北美。"智能眼镜的装配精度要求达到0.01毫米,我们重构了12套工装夹具,优化了上百道生产工序。"总经理王风华介绍,一期车间每小时可产出70台设备,年产能达15万台,二期扩建项目正在推进,产品将陆续进入欧洲、日本等市场。
市场研究机构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销量达26.2万台,同比增长73%,其中无屏AI眼镜增速达463%。预计全年出货量将突破90万台,行业规模三年内有望突破千亿元。技术突破与生态完善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智能眼镜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