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当阳市两河镇新星村的田野上,120亩金韩蜜本南瓜迎来丰收。与传统农忙场景不同,这里的主角是一架在20米高空平稳飞行的无人机——它正以每分钟一趟的速度,将15个重达数斤的南瓜从田间吊运至运输车旁。
“过去需要10个搬运工干的活,现在2名操作员就能完成。”种植大户郑禹算了一笔经济账:无人机不仅省去了人工搬运的体力消耗,更将南瓜表皮破损率从传统作业的15%降至近乎零,确保了商品外观完整,为上市销售争取了价格优势。据测算,这片南瓜地总产量预计超过48万斤,其中无人机搬运环节的效率提升功不可没。
在距离新星村不远的河溶镇,另一批无人机正在稻田上空忙碌。当阳晶穗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植保无人机群,正以每天超200亩的作业速度,将雾化农药均匀喷洒在绿油油的水稻上。“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农药使用量还能减少30%。”合作社理事长侯贵指着正在作业的设备介绍,高温季节人工施药的安全隐患被彻底消除,农时安排也更加灵活。
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催生了农业领域的职业新机遇。合作社“90后”飞手杨中灿熟练地操控着遥控器:“植保旺季月收入能过万,跨区作业还能增加收入。”他所在的团队已有70名专业飞手,配备37台60升载重的植保无人机,除满足合作社52万亩水稻的飞防需求外,还对外提供服务——去年仅此一项就创造近400万元毛利润。
数据表明,当阳市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已达295台,覆盖播种、施肥、植保、采收等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更值得关注的是,低空遥感设备可实时回传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关键数据,为“智慧农业”决策提供精准支撑。新技术浪潮下,越来越多像杨中灿这样的“新农人”选择扎根农村,用科技手段重新定义传统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