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消费者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始终是热门话题。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与增程式电动(增程)作为两大主流技术路线,正经历着用户需求与市场反馈的双重考验。
回溯新能源汽车普及初期,消费者的顾虑主要集中在续航焦虑与充电便利性上。彼时,插混技术凭借“油电协同”的特性,率先突破了这两大心理障碍。通过保留传统燃油发动机作为备用动力源,插混车型让用户无需担忧长途出行或充电设施不足时的用车困境,成为许多家庭尝试新能源车的“安全垫”。这种技术特性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门槛,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早期扩张。
随着技术迭代,用户需求逐渐从“能用”转向“好用”。一位增程式车主王先生分享了他的体验:“我开问界M9跑高速,车内安静得连音乐都不用调高音量。”这种静谧性得益于增程式车型的结构特点——发动机仅用于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从而减少了运转噪音。相比之下,插混车型在发动机介入时仍会传递一定振动与声音,尽管部分品牌通过技术优化降低了这一差异,但消费者对舒适性的敏感度已显著提升。
市场反馈显示,高端用户对油耗的关注度正被舒适性需求超越。某车企调研发现,购买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中,超过70%将“车内静谧性”列为前三项购车因素,而“综合油耗”的优先级已降至第五位。这种转变促使车企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例如,吉利推出的雷神电混系统虽强调热效率提升,但部分消费者更期待座椅通风、隔音玻璃等直接提升舒适度的配置。
增程式技术也面临潜在挑战。随着纯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增程式车型“无续航焦虑”的优势可能被削弱。然而,多位增程车主表示,舒适性仍是他们复购的核心原因。“只要坐得舒服,哪怕未来纯电车更普及,我可能还是会选增程。”一位车主如是说。这种态度反映出,技术路线的竞争已从参数比拼转向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把握。
当前,插混与增程的技术边界正在模糊。多家车企推出“可油可电”的混动系统,试图兼顾两者优势。但行业专家指出,技术复杂度并非决定胜负的关键,能否精准匹配用户场景才是核心。例如,插混车型可通过优化发动机介入逻辑,在高速巡航时减少噪音;增程式车型则可加强电机效率,降低高速能耗。这些改进表明,技术路线正在从“替代燃油”向“服务用户”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