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杂志》的研究揭示了夜间作息对认知能力的潜在威胁。通过对两万余名成年人的十年追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团队发现,习惯晚睡者比早睡者的认知功能衰退速度更快,且这一现象在高学历群体中尤为显著。
研究依托"生命线队列研究"数据库,排除了痴呆症患者后,对23798名40岁以上成年人展开分析。参与者分别在研究初期和十年后接受认知灵活度测试,结果显示:晚睡人群的认知得分年均下降幅度是早睡者的1.3倍,而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衰退速度更是低学历群体的1.8倍。
进一步分析发现,晚睡者常伴随睡眠质量下降和吸烟量增加,这两个因素可解释约25.7%的认知衰退。具体而言,每推迟1小时入睡时间,十年内认知得分下降0.8分,其中13.5%的衰退归因于睡眠质量恶化,18.6%与持续吸烟相关。相比之下,饮酒和运动不足对认知的影响较小。
研究特别关注了"生物钟类型"(时型)的影响。数据显示,极端晚睡型人群(占19.9%)的认知衰退速度比中间型快32%,而极端早睡型(7.1%)未显示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社会时差"有关——当个人作息与社会要求的时间表不一致时,容易产生睡眠剥夺和压力累积。
教育程度差异带来的影响机制值得关注。高学历群体更可能从事"朝九晚五"型工作,当其生物钟偏向晚睡型时,更容易产生作息冲突。数据显示,该群体中晚睡型人群的吸烟率比早睡型高41%,而低学历群体因工作性质更灵活,时型与作息的匹配度相对较高。
研究团队指出,改善睡眠环境和减少烟草依赖可能是延缓认知衰退的有效干预手段。对于高学历中老年人群,建议通过弹性工作制度减少社会时差,同时加强戒烟支持。这项发现为认知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作息规律与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