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杂志》的研究揭示了晚睡对认知能力的潜在威胁:习惯熬夜的人群,其认知功能衰退速度显著快于早睡者,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这种负面影响越明显。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长达十年的追踪调查,为“熬夜伤脑”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依托“生命线队列研究”(Lifelines Cohort Study)项目,对23,798名4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参与者需在研究开始和十年后分别完成一次认知“灵活度”测试,该测试主要评估思维流畅性、执行能力等关键认知指标。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越晚,认知分数下降幅度越大,而高学历人群的衰退速度尤为突出。
研究进一步拆解了影响认知的潜在因素。晚睡者往往伴随睡眠质量下降和吸烟行为增加,这两项因素共同解释了约25.7%的认知衰退关联,其中睡眠质量差占比13.5%,当前吸烟者占比18.6%。相比之下,饮酒和运动不足对认知的影响较小。例如,高学历晚睡者中,睡眠质量(PSQI)每增加1分(数值越高表示睡眠越差),十年认知分数下降0.24分;而当前吸烟者的认知分数比从不吸烟者低2.21分。
研究还揭示了“时型”(生物钟偏好)与认知衰退的关联。时型反映个体在活动与睡眠时间上的偏好,例如“百灵鸟型”(早睡早起)和“夜猫子型”(晚睡晚起)。数据显示,中年人群中约7.1%为极端早时型,19.9%为极端晚时型。研究假设,极端早/晚时型者较中间时型者认知下降更明显。分析表明,时型每推迟1小时,十年认知分数下降0.36-0.75分,极端晚时型与最早时型者的理论差异可达7.2分,相当于中等效应量。
社会时差(个人作息与生物钟的不匹配)被认为是关键驱动因素。例如,早时型者可能因晚间社交被迫缩短睡眠时间,而晚时型者若需早起上班,则可能面临入睡困难和早起疲惫。高学历人群更常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难以匹配自身时型,这可能是其认知衰退更显著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低/中学历者可能从事更灵活的工作(如清晨施工、夜间服务),作息与时型更匹配。
研究还发现,吸烟行为在晚时型者中更为普遍,可能与尼古丁的短期“提神”效应有关。长期吸烟会导致脑白质退变和加速脑老化,进一步加剧认知衰退。此前研究也提示,吸烟可能中介时型与心理健康、抑郁的关系。
针对高学历人群,研究建议通过更灵活的工作制度减少社会时差,并加强戒烟干预。例如,若最极端晚时型与最早时型者相差约9小时,理论上认知分数差异可达7.2分,而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和戒烟,可部分抵消这种衰退。研究强调,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社会时差的测量方法,以更准确评估时型对认知的独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