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人机配送、空中观光、航空摄影等低空飞行场景的广泛应用,低空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空域资源紧张、飞行安全隐患等问题逐渐凸显,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杭州市率先发布全国首个《低空飞行活动共同约定》,通过制度创新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规范框架。
该约定从飞行安全、空域管理、资质审核三个维度构建监管体系。在安全标准方面,要求所有低空飞行器必须配备实时定位、避障预警等装置,并建立定期维护检测机制;空域划分上,将城市低空划分为物流运输、观光游览、应急救援等专属通道,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动态调配;资质管理环节,对运营企业实行分级认证制度,飞行员需通过理论考核与实操模拟双重测试方可上岗。这些措施有效平衡了安全需求与发展空间。
制度实施后,低空经济产业链呈现积极变化。据统计,规范发布三个月内,杭州地区新增低空飞行相关企业23家,投资总额达4.7亿元。某物流企业负责人表示:"明确的空域使用规则让我们能精准规划航线,配送效率提升30%的同时,事故率下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5。"技术领域同样活跃,多家企业加速研发智能空管系统,其中某科技公司的AI调度算法已获得8项专利认证。
但制度落地仍面临现实考验。部分小型运营商反映设备升级成本较高,个别飞行员存在违规跨区飞行现象。对此,监管部门推出"过渡期扶持计划",对合规改造企业给予30%的补贴,同时部署5G+北斗定位的监控网络,实现全域飞行轨迹实时追踪。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强调:"我们将建立动态优化机制,每季度根据实施效果调整条款。"
行业专家指出,杭州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专家分析称:"该制度创造性地将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结合,既保障飞行安全,又留足创新空间。"随着长三角地区逐步推行统一标准,跨区域低空物流网络正在形成,预计到2026年将带动周边产业创造超200亿元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