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就预制菜问题展开的公开讨论,将这一新兴餐饮模式推向舆论风口。罗永浩主张消费者应享有知情权,明确知晓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品;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坚称旗下菜品均非预制,引发行业对预制菜定义与监管的深度思考。
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预制菜行业长期存在的认知鸿沟。2024年3月,国家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虽已明确预制菜定义,但消费者对"工业化生产即预制菜"的朴素认知与官方标准仍存在显著差异。食品行业分析师林岳指出,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对预制菜产生"缺乏灵魂""营养流失"等误解,而部分企业未主动披露信息加剧了信任危机。
随着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行业或将迎来转折点。该草案拟将"预制菜使用明示"纳入强制披露范围,要求餐饮企业通过分级分类、二维码追溯等方式实现信息透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提醒,标准制定需解决"现制与预制边界模糊"的技术难题,避免因界定不清引发执行争议。
公众对预制菜的焦虑,本质源于行业初期发展的无序状态。部分预制菜产品因添加剂超标、新鲜度存疑等问题,导致消费者产生"高价吃隔夜菜"的负面印象。林岳认为,这种认知转变需要过程,企业应通过提升锁鲜技术、优化冷链运输等方式重建信任。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强调,国标出台后企业严格执行明示制度,是消除误解的关键。
在罗永浩与西贝争议期间,多数餐饮同行选择声援西贝,暴露出行业对"预制菜标签"的深层担忧。林岳分析,部分企业担心公开使用预制菜会损害品牌价值,但这种隐瞒策略反而可能引发更大质疑。他建议企业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明厨亮灶、菜单标注等方式主动沟通,而非回避核心问题。
成本与售价的矛盾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不满。预制菜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但研发调试、冷链运输等环节推高了终端价格。云无心指出,消费者常以路边摊现炒价格为参照,忽视了商业综合体餐厅的运营成本差异。朱丹蓬认为,企业定位、服务场景及情绪价值等因素,共同构成了预制菜品的溢价空间,关键在于明示信息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面对争议,行业需从多维度重构发展逻辑。林岳建议通过资质牌照制度筛选优质企业,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认知。云无心则呼吁超越"预制与现炒"的二元对立,回归餐饮本质——通过透明化生产流程、规范化后厨管理,构建消费者信任体系。这场争论或许终将平息,但预制菜行业迈向规范化、透明化的发展路径已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