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携远征一号S上面级于晨光中腾空而起,将全球首颗采用卷式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新型能源系统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未来大规模星座部署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作为卫星的"能量引擎",太阳翼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航天器的续航能力。传统刚性太阳翼存在体积笨重、展开复杂等缺陷,而此次由银河航天研发的全柔性太阳翼采用创新设计,其基板与电池片均具备可卷绕特性,收纳状态下直径仅相当于普通保温杯,展开后却能覆盖标准会议室面积,实现能量收集效率的质的飞跃。
"这种设计就像把整间会议室折叠进保温杯。"项目设计师吴思杰形象地描述道。通过独特的卷轴式结构,柔性翼在发射阶段紧贴卫星本体,进入轨道后通过精准控制机构完成展开,整个过程误差控制在微米级。这种空间利用效率的提升,使得单发火箭可搭载更多卫星,有效降低星座组网成本。
技术攻关过程中,研发团队面临两大世界级难题:柔性电池电路需在-170℃至120℃的极端温差中稳定工作,展开机构则要实现"零误差"受控运作。太阳电池阵高级工程师陈萌炯透露,全球范围内均无成熟解决方案可供参考。经过数百次材料试验与机构仿真,团队最终突破柔性电路封装、高精度驱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使产品具备太空环境适应能力。
据测算,该型柔性翼单位面积发电功率较传统设计提升40%,而收纳体积减少65%。这种技术突破不仅适用于低轨互联网星座,也可为深空探测器提供轻量化能源解决方案。随着首颗技术验证星的成功入轨,我国商业航天正加速向"低成本、高可靠"的新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