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2200余亩的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内,智能生产线正以每分钟一台的速度完成整车装配。这座2017年启动建设的现代化工厂,仅用四年时间便实现首款车型量产,今年上半年整车产值突破185亿元,同比增长17.4%。这一数据折射出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2024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9.8万辆,较202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速达112%。这意味着全国每十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产自陕西,该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稳居全国第一梯队。省工信厅汽车工业处负责人指出,以吉利、比亚迪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带动形成了涵盖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
政策层面的系统布局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陕西创新推行"链长制",将新能源乘用车与重卡商用车两条产业链同步列为省级重点,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龙头企业作为链主。通过构建"企业提需求、链长配资源、专班优服务"的运作机制,形成了覆盖技术创新、生态构建的全周期支持体系。
密集出台的产业政策持续释放红利。《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与《陕西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政策框架。西安市汽车产业链联盟秘书长罗建安评价称,这种持续性的政策支持在产业界较为罕见,有效增强了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聚效应。
产业磁吸效应持续显现。2023年,浙江银轮机械在西安设立子公司,专注于汽车空调及热泵系统生产。其西安工厂从入驻到投产仅用四个月,去年实现5400万元销售额,今年通过深化与本地车企合作,计划将年产值提升至1.9亿元。目前该车间每75秒即可完成一台汽车空调主机总成的组装。
产业链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陕西汽车产业已形成从螺丝螺母到发动机的完整配套体系,省内综合配套率提升至57%,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采埃孚、地通、拓普等276家规上企业构成产业矩阵,其中不乏国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这种集群效应使得小到标准件、大到动力总成的本地化供应成为可能。
在技术转型浪潮中,陕西率先完成"电池-电机-电控"核心三电系统的全链条布局。西部地区丰富的锂矿资源为动力电池生产提供关键原料,汉中钒矿可应用于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宝钛集团研发的镁合金轻量化材料则有效降低整车能耗。罗建安分析指出,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不断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正在构建起安全可控的汽车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