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正全力推进建筑业智能化转型,通过政策引领、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构建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日,第二批省级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范例正式发布,涵盖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慧施工等六大技术体系,新增“智慧运维管理系统”类别,标志着广东智能建造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建三局研发的“超高层住宅造楼机集成平台”成为典型代表。该平台重量轻、顶升效率高,最快80分钟可完成3米层高施工,覆盖5-8个结构层,实现外立面多工序立体作业。其集成外防护架、伸缩雨篷等设备,具备全天候封闭作业环境,周转率达90%,被住建部列为智能建造标杆案例,逐步替代传统爬架技术。
在焊接领域,预制混凝土管桩智能焊接机器人突破传统人工局限。该机器人集成双焊枪同步焊接和焊缝智能识别技术,焊接效率提升一倍,质量优于钢结构二级标准,可应用于市政管道、钢管桩等场景,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塔吊施工效率因智能技术革新显著提升。招商银行总部大厦项目采用内附式自攀爬塔吊,利用结构洞口实现无辅助爬升,时间从2-3天缩短至3-6小时;厦门国际银行项目应用外挂式塔吊,与支撑托架同步爬升,减少设备依赖,将传统占用2台塔吊50-72小时缩短至1台塔吊8-15小时。
中建四局推出的云端工厂智能化建造技术,通过KT型单元结构体系减少钢材用量17%,附墙节点承载力提升一倍。其轨道式建筑机器人实现混凝土、钢筋、模板智能作业,搭配5G组网技术建立高效通信环境,网络时延低于100ms,支持多机协同施工。
混凝土施工自动化水平因智能机器人大幅提升。基于云端建造平台,振捣机器人可预设路径坐标和振捣时间,避免漏振;整平抹光机器人通过激光自调平系统实现高精度调平,板面质量显著提高。
塔机操作安全风险因腾晖智能操控系统降低90%以上。该系统集成北斗、激光雷达等技术,实现动态建模、自动驾驶和群塔协同,作业效率提升20%-60%,人工成本降低30%,已在全国百余个项目应用。
深圳前海博物馆项目通过引入焊接、除锈、混凝土找平等多类机器人,打造智慧工地样板。钢结构焊接机器人成型美观,除锈机器人适配不规则构件,混凝土机器人精准控制平整度,推动施工从“人力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3D打印技术在珠海市红旗镇中心广场公共服务驿站建设中展现优势。该技术无需建筑模板,通过材料逐层堆积实现复杂造型施工,降低误差,提升设计自由度,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装修领域实现无人化突破。装修机器人自动补料技术融合智能感知与自主导航,通过“主动监测-自主导航-自动加料-返回施工”闭环流程,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保障动态避障与最优路径连贯性。
广东南铝建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南铝空中造楼机,集成动力支撑、钢平台、模板等六大系统,搭配铝合金挂架,为超高层建筑打造“类工厂”施工场景,提升安全性和施工效率。
材料检测行业迎来智能化变革。国内首个建设工程材料智能化检验示范实验室,攻克智能识别、装卸、试验等关键技术,实现混凝土抗压强度、钢筋力学性能等检测24小时无人化运作,引领行业新发展。
工程应急抢险领域创新不断。广东建科院研发的5G智能检测车,融合物联网、云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可快速构建三维模型,实现检测数据智能分析,支持远程应急指挥,适用于基坑、桥梁、隧道等多场景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