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锂电设备行业迎来积极信号,部分企业股价大幅上扬,这主要得益于业绩回暖预期的增强以及固态电池量产进程的加速推进。
从业绩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19家锂电设备(申万三级)上市公司整体营收达到219.13亿元,同比增长3.3%,尽管营收增幅并不突出,但反映订单情况的“合同负债”却高达253.98亿元,同比增长21.4%,显示出业绩先行指标的显著回暖。这一变化与下游电池龙头企业重新进入扩产周期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市场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电池龙头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回升至高位,扩产需求迫切。以宁德时代为例,其电池系统产能利用率在今年上半年达到89.86%,较2024年的76.33%有明显提升。随着海外需求的扩张以及价格战导致的低端产能加速出清,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龙头企业纷纷开启新一轮扩产。
先导智能在半年报中透露,上半年受益于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开工率显著提升以及扩产节奏的恢复,公司订单总量实现同比强势反弹。宁德时代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经历一年多的下滑后,2024年第三季度其“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开始回升,第四季度更是达到99.12亿元,环比增长33.3%,同比增长47.8%。
锂电行业虽然经历了阶段性产能过剩,但从长远来看,仍维持中高速增长。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877.6万辆,同比增长29%,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465.9GWh,同比增长35%。我国市场增速略高于全球,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约567.4万辆,同比增长33%,动力电池装机量约288.1GWh,同比增长44%。储能市场也呈现高速增长,2025上半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65GWh,同比增长128%。未来,优质且低成本的电池产能仍存在缺口。
然而,与2021—2022年的历史高峰相比,本轮扩产力度仍有差距。以宁德时代为例,其扩产力度(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尚未达到此前高峰水平,预计本轮业绩回暖虽具有一定持续性,但难以企及此前的高度。固态电池的扩产节奏可能成为决定此轮锂电设备业绩回暖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上半年锂电设备企业业绩出现明显分化。19家企业中,11家实现营收正增长,8家负增长,占比42%,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从下游扩产潮中受益,部分企业仍未摆脱此前行业下行的影响。同时,行业毛利率的下行也反映出竞争的激烈程度,今年上半年19家企业平均毛利率为26.2%,同比减少2.7个百分点,其中12家企业毛利率下滑,占比63.2%。
固态电池量产预期的明确成为部分锂电设备企业股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以来,多家下游锂电企业宣布固态电池进入中试阶段,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多家龙头企业规划在后续两年实现小规模量产,丰田计划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试产,2030年后大规模生产;比亚迪预计2027年启动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宁德时代则宣布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
随着固态电池量产时间的逐渐明确,作为“卖铲人”的锂电设备企业有望率先受益。由于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液态电解液和隔膜,固态电池产线与液态电池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新增多类设备。在电池生产的前、中、后段工艺中,固态电池在前段工序主要新增干法电极和固态电解质膜相关设备;中段工序因叠片成为主流工艺,主要新增等静压设备;后段工艺因高压化成有助于消除界面空隙、增大有效接触面积,需新增高压化成设备。
据中信建投证券测算,与传统液态电池生产线相比,固态电池产线单GWh设备投资额较液态电池增加一倍以上,从1.2亿~1.5亿元提升至2.5亿~3亿元,当前固态电池中试产线设备投资额甚至可达液态电池的4~5倍。中信证券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设备市场将增长至533亿元,2026—2030年年均增速超过150%。EVTank则预计,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079.4亿元。作为对比,2024年19家锂电设备企业的合计营收为422.82亿元,未来固态电池有望带来一倍以上的增量空间。
从企业布局来看,兴业证券研报显示,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利元亨、海目星等企业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的布局较为全面。不过,对于固态电池的量产进度及带来的设备空间,市场也不宜过于乐观。从当前趋势来看,固态电池可能率先在3C消费电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市场普及,但这些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而由于成本问题,其在市场空间更大的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仍有距离,未来几年带来的增量空间可能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