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一场聚焦科技前沿的盛会——“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落下帷幕,但其中展现的思想碰撞与智慧火花,仍在持续引发着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
此次大会上,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AI的触角已深深延伸至人类最前沿的科学领域。当主论坛的演讲话题从地球拓展至浩瀚宇宙,当科学家严谨地阐述核聚变的可行性时,人们才惊觉,当下的AI技术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硬核”特质。
在展区中,一台环形重磅装置设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是合肥星能玄光科技研发的最新可控核聚变星能玄光核聚变模型,被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并且得到了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在演讲中指出,目前AI的用电量已占全球的1.5%。若将AI比作“地球大脑”,参考人类大脑能耗占人体20%以上的情况,未来AI的耗电量很可能占全球总数的20%以上,这无疑将带来巨大的能源缺口。
随着AI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于是有了“AI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聚变”的说法。核聚变作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能源,具有燃料无限、能量巨大、本质安全、清洁环保等诸多优势。孙玄介绍,1克氘氚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能量密度极高,且燃料近似无限,氘可从海水中提取,稳定无碳排放,也没有核污染风险。目前,AI已全面融入核聚变的各个领域,涵盖运行、材料设计、稳定性控制等方面。李国杰院士曾表示,AI辅助核聚变控制是AI for Science的皇冠级应用。自2020年起,核聚变领域投资大幅增加,英伟达、OpenAI、Google等AI大厂纷纷投身其中,在AI的助力下,能源无限充沛的未来或许已不再遥远。
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AI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常说:“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今年5月14日,之江实验室成功发射了由12颗卫星组成的“计算卫星”星座,首次在太空中部署了与地面完全一致的8B AI模型,这一突破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灵感源自牛顿的“三体问题”。王坚解释,太空中有两个物体(如地球与月球)时,关系可精确解析;但引入第三个物体(如太阳)后,关系便无固定解,就像“三个和尚没水喝”。而“三体计算星座”旨在让无数主体共同完成任务,未来还计划将每一颗卫星开放给全世界任何人。几年后,他们还打算将卫星送至太阳轨道上的L5(拉格朗日第五点),该点离地球和太阳均为1.5亿公里。王坚认为,在那个时候,数据几乎无法传回地面处理,只有将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地球,这也是他认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方向。
AI对前沿科学的渗透,在本次外滩大会的“探索智能上限”板块得到了充分展示,这里呈现了从LLM到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数据与计算、安全与可信等前沿技术的布局。其中,具身智能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探索领域之一。
此次外滩大会上,主办方联合张江机器人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肥科大硅谷、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了“机器人小镇”。40家知名具身智能企业纷纷参展,包括青龙、智元、开普勒、傅利叶、卓益得、青心意创等本体公司,以及帕西尼、无限工坊、爱观视觉等上下游企业。与以往单纯展示跑步、跳舞等技能不同,此次机器人们以“劳动”为主题,展现实际能力,描绘人机共生的未来。在“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上,机器人穿越“沙漠”、翻越“高地”、走进“工厂”,操作电箱闸刀、安插火药雷管,甚至在废墟中成功救出“婴儿”,现场播放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更是增添了氛围。单身人士的养老问题也得到了机器人的“回应”,灵波科技的R1机器人化身“厨师”,为观众烹饪了四道菜,其烹饪的红烧鸡翅水平已超越不少当代人。
不过,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走入日常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认为,具身智能的未来有四个重要要素。一是要研发人形机器人,人形具有高负重比,双腿走路需要智能协调,且适应性高,能做出许多其他动物无法完成的动作,拥有类人形体后,机器人可承担人类不愿做的危险、重复、枯燥的工作。二是要构建新的训练场景,包括实际训练场和计算构建的训练场,因为过往的数据知识已不足以满足需求。三是具身智能体,人类是最典型的理想具身智能体,未来机器人也将如此,各有擅长领域。四是学习和进化的构架,具身智能未来会不断学习和进化,在实际工作中提供更好的效果。
AI的迅猛发展,在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这近百年来在科幻作品中反复出现。对此,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认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的替代不可避免。他将当前时代称为“复制者时代”,认为生命如同生物机器,生物系统本质上是能自我复制、繁衍的体系。而在未来的“设计时代”,被设计出来的机器将越来越像生命。所谓“设计”,即事物最初存在于设计者(可能是人或机器)的头脑中,然后才被创造出来,未来经过设计的事物将越来越多并占据主流。
萨顿提出了四条原则来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一是全球对世界运转方式没有统一意见,没有一种看法能凌驾于其他观点之上;二是人类终将真正理解智能,并借助技术创造出来;三是这一过程不会止步于当今人类智能水平,很快将被超级人工智能或增强的人类远远超越;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和资源将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萨顿表示,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人类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人类将是催化剂、助产士,更是开启宇宙第四大时代——“设计时代”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