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重财学子巴南木洞行:以AI之笔绘就非遗传承新画卷​

   时间:2025-09-20 21:12:4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重庆财经学院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的“讯小青”社会实践团近日走进巴南区木洞镇,以人工智能与数字传播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力。学子们通过调研、座谈与数字化实践,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助力木洞山歌等非遗项目焕发新生。

木洞镇作为川黔驿道的历史重镇,素有“川东四大名镇”之称,不仅孕育了民主革命先驱杨沧白、新中国首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等名人,更因木洞山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而闻名。实践团先后探访杨沧白故居、丁雪松故居及木洞水驿博物馆,在历史遗迹中感受古镇的文化积淀。在山歌广场,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梳理木洞山歌的传承脉络,分析其在当代传播中的挑战。

一次偶然的街头互动成为实践的亮点。一位五旬阿姨在准备跳“坝坝舞”时,主动为实践团清唱了传统山歌《什么红来红满天》。尽管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她凭借日常耳濡目染积累的唱段,展现了非遗艺术在民间的鲜活生命力。队员们纷纷表示,这种自发的文化传承比书本记录更具感染力,也让他们意识到非遗保护需要扎根社区。

在木洞镇第三社区,实践团与当地山歌队展开座谈。大学生们结合专业优势,提出“互联网+非遗”的创新方案: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山歌表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唱腔进行数字化建档,开发线上教学课程吸引青年群体,并借助多媒体手段讲述山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当地传承人对此表示认可,认为科技手段能突破地域限制,让非遗文化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更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他们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长期项目,持续推动木洞山歌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