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青年创新讲坛Youth HUBS的圆桌讨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的一句“现在科研很卷”,瞬间引发了在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共鸣。这场聚焦青年创新的对话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直面“帽子”困境、成果转化难题等现实挑战,展现了新一代科研人破局突围的决心。
“‘后浪’不是威胁,而是创新的生力军。”郑海荣以数据佐证观点:我国“十四五”期间60%的重大项目由青年主导,诺贝尔奖得主中超半数在30岁前取得突破性成果。他特别强调,在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青年群体的敏锐感知力和冒险精神正是突破“无人区”的关键。哈尔滨工业大学熊健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如今科研条件远超以往,国际舞台也为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邱月淇的发言道出了交叉学科研究者的普遍困境:硬件开发、信号处理、图像分析等多线并进的同时,还要应对论文发表、基金申请的双重压力。“评价体系能否更包容?我们既想埋头搞转化,又怕考核不达标。”这种焦虑在大连理工大学隋天举主任的团队中得到了破解。他们通过“去PI制”改革,赋予青年科研者资源调配权,在工业智能体项目中实行“失败风险共担、收益优先分配”机制,让年轻人真正成为创新主角。
当技术探索进入“无人区”,前路无参照的困境愈发凸显。脑回跃变联合创始人梁馨方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例,指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包含双重考验:概念验证阶段需要大量试错,而市场推广阶段则面临应用场景模糊、资本信心不足等难题。“但正是在无人领航的领域,青年才有可能成为定义规则的人。”她所在团队将人工智能与脑科学深度融合,正是看中了这片尚未被充分开垦的创新沃土。
如何跨越成果转化的鸿沟?熊健教授用六个字概括经验:“真问题,真答案”。他以轻质复合材料研究为例,强调科研必须扎根工程一线:“青年不能只做论文工匠,要深入制造车间、设计部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研究方向。”他回忆起早年为获取第一手数据,常需乘数十小时火车前往三线工厂调研的经历,“这些接地气的实践,让研究始终保持着生命力”。
在郑海荣看来,破解“内卷”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不能一边高呼青年重要,一边让他们为职称、考核焦头烂额。”他指出,待遇保障、评价机制、成长通道等现实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再高的情怀也难以持续。这种观点与隋天举团队的实践不谋而合——当中心主动承担创新风险,将成果署名和收益分配向青年倾斜时,团队的持续创新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对话,最终落脚在“内驱力”的塑造上。熊健教授特别强调,家国情怀是超越短期利益的深层动力:“当科研目标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时,青年自然会迸发出更持久的创新能量。”这种观点得到了在场者的广泛认同,也预示着中国科技创新正在形成“以青年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情怀为驱动”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