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自全面建成以来,已安全运行超过1000天,不仅成为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太空之家”,更成为我国航天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性成果。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从航天员乘组的太空任务到地面团队的全方位保障,中国空间站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座“太空之家”中,航天员的生活与工作充满了科技感。问天实验舱内,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曾在气闸舱内外协同作业,他们的身影通过控制中心的屏幕清晰呈现。而王浩泽则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内专注工作,这些画面不仅记录了航天员的辛勤付出,也展现了空间站内高效有序的运营模式。为了帮助航天员适应失重环境,空间站专门设置了锻炼区,配备太空自行车、太空跑台等设备。今年7月,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还为空间站送来了新的“健身伙伴”——核心肌肉锻炼装置,进一步提升了航天员的体能训练效果。
空间站的“新家当”远不止于此。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升级,航天员在舱内和舱外的通信更加稳定畅通;智能物资管理系统的引入,让物资转移和记录变得自动化,大幅减轻了航天员的工作负担。就连睡眠区的门也进行了优化,采用新型材料和锁合设计,为航天员提供了更安静的休息环境。这些细节的改进,让“天宫”越来越像一个温馨的“家”。
除了航天员,空间站里还住着一群特殊的“居民”。在“太空菜园”中,生菜、水稻、拟南芥等植物茁壮成长,果蝇、斑马鱼、涡虫、小鼠等动物也在这里安家落户。这些生物实验不仅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也为未来的长期太空驻留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悟空”、管道检测机器人等智能助手也在空间站内大显身手,为航天员的工作提供了智能化支持。
科学实验是空间站的核心任务之一。在问天实验舱的“水族箱”里,斑马鱼穿梭于金鱼藻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水生生态系统。这些斑马鱼不仅实现了在轨产卵的突破,还被用于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拟南芥的实验则聚焦于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为未来在太空种植作物提供了理论支持。航天员还通过脑类器官芯片实验,探索太空环境对人脑健康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空间科学的发展,也为人类长期太空生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设施堪称世界领先。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共配备了25个标准实验空间,其中14个实验柜由中国科学院研制。这些实验柜在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的2倍以上,能够满足未来10年的科学研究需求。过去的1000多天里,空间站已支持了20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产出了大量原创性、前沿性成果。例如,微重力条件下铟硒半导体晶体的生长研究,成功获得了高质量单晶,相关器件的性能显著提升,在高速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空间站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地面团队的全力支持。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地面保障支持团队延续了“365天×24小时”的值守模式,实时监控空间站状态,提供技术保障。除了天上的空间站,地面还有两座“孪生空间站”:一座是与天上一模一样的“电性空间站”,用于技术验证;另一座是“数字空间站”,提供仿真验证支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天、地、数字“三个空间站结合”的运营体系,为空间站的长期在轨运行提供了强力支撑。
面向未来,中国空间站将继续拓展其功能和应用。下一个1000天,空间站将迎来更多样性的来访飞行器,开展舱段扩展,建成“十”字构型,增加新的对接口,提升航天员驻留和载荷支持能力。同时,空间站还将作为“太空母港”,为各领域飞行器提供在轨服务,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正如地面保障支持团队所言:“我们坚持了1000天,还会坚持很多个1000天,一定会继续把空间站照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