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越疆科技推出的多形态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成为焦点。该平台通过整合机械臂、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及多足机器人,构建起覆盖柔性生产全场景的协同智能系统,标志着工业机器人从单一执行工具向"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智能体的跨越。
面对工业自动化向柔性生产转型的需求,传统单一功能机器人已难以满足高精度协作、多场景适配和跨设备协同的复合要求。毕马威智能制造调研指出,具身智能技术正成为下一代工业工具的核心方向。越疆的解决方案以"具身工业"为内核,通过自主研发的伺服驱动系统、一体化关节和工业大模型,实现了机械结构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
该平台的技术底座由全链条自研的核心部件构成:高精度伺服电机提供动力支撑,智能控制器实现毫秒级响应,一体化关节赋予机器人类人般的运动灵活性。在AI层面,视觉感知系统可识别0.01mm级误差,力控交互技术使机械臂具备人类触觉,模仿学习算法则让机器人能通过少量示范快速掌握新技能。这种"肌肉-小脑-大脑"的三层架构,使设备从实验室原型快速转化为可量产的工业装备。
支撑多形态协同的核心是"集中决策+分布式执行"的创新架构。位于系统顶层的智能枢纽通过激光雷达、3D摄像头等设备构建数字孪生环境,工业大模型据此进行动态任务分配。执行层则根据场景需求自动调配资源:轮式人形机器人承担产线间物流,双足机器人执行精密装配,四足机器狗负责复杂地形巡检,协作机械臂专注重复性作业。这种模块化设计使系统能灵活适配汽车制造、3C电子等不同行业的生产需求。
作为关键执行单元的双足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展现了跨场景作业的突破性能力。该机型半年内完成两次迭代,首次实现人机动作的实时映射,第二次突破群体协同工艺规划。其仿生关节可完成0.1度精度的微操,群控系统能协调20台机器人同步作业,在半导体封装等精密场景中已达到±0.02mm的定位精度。
越疆的工业基因是其核心优势。十年间,其产品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制造现场,与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建工艺数据库。在汽车焊装线、锂电池模组组装等场景中积累的3万小时实操数据,反哺出适应200余种工艺的智能决策模型。这种"从现场到实验室"的研发路径,确保了技术突破始终紧扣产业需求。
该平台的兼容性设计显著降低了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通过参数化配置和任务调度系统,现有产线无需大规模改造即可接入多形态机器人。持续采集的生产数据会通过强化学习优化决策模型,形成"越用越智能"的自我进化机制。这种开放架构已吸引多家制造业龙头开展联合验证,预计可使产线综合效率提升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