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迎来别样景致——近十万亩高粱田铺展出壮阔的红色画卷,挺拔的秸秆托起沉甸甸的穗粒,在秋风中翻涌成连绵的浪涛。这片北纬43度的黑土地,因富含腐殖质而享有"耕地中大熊猫"的美誉,此刻正以最饱满的姿态,诠释着自然与农耕的完美共鸣。
9月16日,随着"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活动的启动,来自全国的农业专家、酿酒技师与行业观察者齐聚于此。他们穿行在齐腰高的高粱丛中,触摸着饱满的穗粒,在穗浪与风声的交响里,探寻着汾酒从田间到酒杯的品质密码。这场跨越千里的溯源之旅,是汾酒继新疆奇台基地考察后,对原粮版图的又一次深度丈量。
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素有"东北粮仓"之称。这里昼夜温差达12℃以上,肥沃的黑土层厚度超过60厘米,为高粱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研究员谢旗指出,当地出产的高粱单宁含量适中,支链淀粉占比达70%以上,这种独特的成分构成使酿出的白酒兼具醇厚与清爽。"就像葡萄酒的酸涩成就风味层次,高粱中的单宁在发酵中会转化为乙酸乙酯等呈香物质。"谢旗以葡萄酿酒作比,揭示了原料与酒质的深层关联。
在田间地头举行的品质论坛上,汾酒总工程师韩英展示了全链条品控体系:从土壤检测确定种植区域,到定制化培育"汾粱30"等专用品种;从无人机巡田监测生长周期,到智能仓储控制温湿度,每个环节都嵌入数字化追踪模块。"我们建立的溯源系统能精准记录每粒高粱的成长轨迹。"韩英介绍,气象站与土壤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为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始于2009年的战略布局。当时汾酒率先将原粮基地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十三年间在晋、吉、甘、蒙等地建成150万亩标准化种植区。通过"土地备案+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从选种到收储的全流程标准化。这种前瞻性布局不仅筑牢品质根基,更开创了白酒行业原料溯源的新范式。
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汾酒模式展现出显著成效。种植专用高粱的亩均收益较传统作物提升40%,直接带动3.2万户农户增收。2023年企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知酒传媒创始人向宁认为,这种"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连续五年举办的"第一车间"活动,已成为汾酒与消费者对话的重要平台。从山西沁县到甘肃山丹,从河北张北到吉林梨树,活动足迹勾勒出中国优质高粱产区的地理版图。通过沉浸式体验,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一方水土酿一方美酒"的深意,品牌信任度显著提升。这种将专业品质转化为大众认知的尝试,正在重塑白酒行业的价值传递方式。
当夕阳为高粱田镀上金边,收获的季节已然临近。这片承载着自然馈赠与匠人心血的黑土地,将继续孕育出清香纯正的佳酿。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琼浆,汾酒用十三年时间书写着品质传奇,而这条始于田间、终于杯盏的旅程,正通向中国白酒更加清晰的品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