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场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科技盛宴吸引了全球目光。30万平方米的展区内,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家参展商齐聚一堂,数千项新技术、新产品集中亮相,规模创下历史新高。高校展区成为创新技术的聚集地,不仅有大学带来的前沿成果,上海高职院校和基础教育单位也纷纷展示技术创新应用,让观众感受到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尤为引人注目。静安区青少年作为唯一的基础教育参展方,在工博会现场搭建了“场景化”互动工作坊。机器人创客工坊、新能源赛车训练场、梦想星航标灯解语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学生们通过自主设计的科创产品,展现了从想象到实践的全过程。
上海市彭浦第三中学的展台上,一辆由学生“纯手工制造”的卡丁车成为焦点。这辆卡丁车由4名初一学生历时一学期完成,他们利用社团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时间,从车架设计到尾翼安装,每一个部件都亲手切割、打磨、组装。团队成员苏冠铭介绍,车辆电动机的线路连接最具挑战,需要运用数学、物理力学和电路原理等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带来的“静安梦想星”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展现了基础教育与航天科技的结合。这颗师生共创的卫星计划明年搭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卫星上安装的“航标灯”可通过摩尔斯代码闪烁,地面人员用肉眼即可识别;信号转发器则能让相距千里的学生用手持无线电设备互相通信。今年,卫星SSTV图片征集活动收到80幅作品,部分作品将随卫星进入太空,学生们可通过无线电设备接收来自太空的图片。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两个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萌芽赛道金奖的作品《高效自动化血样采集装置》和《雨季山区交通的守护神——一种路面缺失型道路损毁预警装置》,与高新企业签署了项目孵化合作协议。企业将为学生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资源,助力这些源于生活的创意转化为实用产品。一位参与项目的家长表示,孩子在科创活动中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更培养了不怕失败的勇气。
交通领域的创新同样引人关注。针对违章停车和交通事故治理的痛点,上海城建学院与上海锋则航空合作研发了无人机智能交通执法体系。现场展示的大型无人机配备“三合一”摄像头,集夜视、热成像和3D功能于一体。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无人机可快速抵达现场,调取监控并自动识别痕迹,通过AI演算判定责任,准确率达98%。热成像功能还能用于搜索被困人员。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海松江、宝山、金山及浙江绍兴、宁波等地应用,有效缓解了交警执勤压力。
渔业养殖领域的创新则聚焦于效率提升。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发的“渔业养殖无人投料船”,利用声波技术诱导不同鱼类聚集,通过鱼群检测系统和AI算法精准控制投喂量,实现全程无人值守。这一技术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还大幅提升了投喂效率,为解决渔业养殖中的“饵料浪费”和“水质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