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在武汉辞世,这位从战火中走出的科学家以毕生精力丈量天地,将生命融入中国现代天文测量事业。其孙女韩时珺透露,老人临终前保持生活自理能力,在无痛苦状态下安详离世,遵照遗愿将与夫人合葬于浙江象山故土。
1923年生于浙江象山书香世家的韩天芑,少年时期便经历家道中落。母亲靠养猪供其读书,1937年母亲离世后,全家仅靠父亲微薄收入度日。日军侵华期间,他就读的中学迁至乡间宗祠,在草棚搭建的教室里坚持学业。1943年,这位20岁的青年与同学结伴徒步前往重庆求学,历经百日跋涉抵达中央测绘学校。途中惊闻父亲病逝的噩耗,他强忍悲痛完成13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考试,从此与大地测量结下不解之缘。
1950年进入中科院地理所后,韩天芑迅速成长为测绘领域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在荒野中开展天文测量,乘坐马车辗转各观测点,每50公里设立标记,百日内完成近百个测点任务。在青藏高原科考时,他强忍4000米海拔的高原反应,建立起误差仅为常规点位十五分之一的基准点,被同行誉为"巧摘天星的人"。这位精通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的专家,用精密仪器捕捉星辰轨迹,为中国现代测绘体系奠定基石。
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天芑创造性提出大地天文学概念,将天文观测与测绘工程深度融合。他主持编撰的2628颗恒星位置表、金格尔星对表等成果,至今仍是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武昌时辰站工作期间,他坚持"不放过一个晴夜"的原则,连春节都坚守观测台,用执着精神捕捉每一组珍贵数据。
生活中的韩天芑展现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他将自家房屋让给弟子作婚房,自己全家挤在单间居住。对子女要求严格,即便在下放时期也坚持服从国家安排。95岁的叶叔华院士回忆,韩天芑在学术会议上直言不讳的作风令人钦佩,这份真诚成就了两人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书柜顶端的地球仪与天球仪,默默见证着他"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人生追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百岁高龄的韩天芑战胜病魔后,最欣慰的是能继续见证盛世中国的发展。他在给毕业生的信中写道:"人生如观星,黑暗终将过去,璀璨永在前方。"作为湖北省天文学会创始人,他指导建设的武汉科技馆天文馆持续启迪着青少年探索星空的兴趣。这位见证百年沧桑的科学家,用毕生精力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