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的现场,华为终端云服务总裁朱勇刚向外界公布了一组关键数据:搭载HarmonyOS 5系统的终端设备已突破1700万台,上架应用和元服务数量超过3万款。这一数据标志着鸿蒙生态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华为同步启动的“天工计划”更以10亿元资金投入,为鸿蒙AI生态创新按下加速键。朱勇刚强调,这不仅是华为的技术突破,更是中国科技产业集体冲锋的缩影,“我们与开发者共同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操作系统与AI技术成为各国争夺的核心战场。作为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操作系统贯穿个人设备、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全场景,而AI技术则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正在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既面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迫切需求,也拥有国内庞大市场需求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华为选择以开源鸿蒙(OpenHarmony)为数字底座,正是基于对这一战略机遇的精准把握。
历经多年研发,OpenHarmony已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代码总量达1.3亿行,社区贡献者超9200人,衍生出1300余款软硬件产品及70多款行业发行版,覆盖金融、交通、教育、能源等关键领域。这些数据表明,开源鸿蒙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成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技术平台。但华为清醒认识到,生态繁荣仅靠技术积累远远不够,因此选择在此时推出“天工计划”,通过资金与资源投入激活开发者生态。
该计划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AI原生应用生态。与传统补贴模式不同,华为将重点投向意图框架、智能体等底层技术创新。例如,用户通过语音指令“规划国庆旅行”,AI Agent可自动整合天气、交通、住宿数据,生成个性化方案并完成预订;在企业场景中,AI Agent能联动生产设备与供应链系统,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自主决策。这种能力需要操作系统提供设备互联底座、AI算力支撑及开放生态三重保障,而鸿蒙生态恰好具备这些条件。
据官方披露,“天工计划”将孵化超过1万个AI原生元服务、1千种意图框架及5千多个智能体,同时推动MCP(多模态通信协议)标准制定。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将提升用户体验,更会重构服务获取方式——用户无需在多个应用间切换,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即可获得跨场景的智能服务。这种变革在制造业体现为智能工厂的柔性生产,在农业领域表现为精准种植的环境调控,在政务服务中则转化为“一网通办”的高效模式。
鸿蒙生态的发展与国家战略形成深度共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框架下,AI技术被定位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而鸿蒙AI生态通过提供共性技术平台,正在催生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在“数字中国”建设中,鸿蒙系统支撑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智能社区解决方案则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这种技术赋能效应,正在从消费电子领域向工业互联网、社会治理等深层场景渗透。
从OpenHarmony开源到HarmonyOS 5全场景进化,再到“天工计划”的AI原生布局,华为用七年时间完成了生态底座的构建与升级。朱勇刚在演讲中向开发者发出号召:“鸿蒙的精彩属于所有参与者,无论是资深开发者还是校园创新者,这里都有属于你的舞台。”随着10亿元资金的逐步落地,鸿蒙AI生态或将催生更多颠覆性应用,推动中国科技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