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掌门人吴泳铭抛出两个引发行业热议的论断:大模型将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AI云则是承载智能时代的超级计算机。这两个看似激进的观点,实则勾勒出多智能体协同技术范式下的未来图景——当数以亿计的智能体需要共同协作时,底层技术架构必须完成从工具到生态的范式跃迁。
传统认知中,大模型更多作为智能工具提供基础能力。但在多智能体时代,其角色正发生根本性转变。当市场分析、内容创作、财务审核等多个专业智能体需要协同完成复杂任务时,系统面临资源竞争、任务死锁等经典操作系统难题。此时大模型需要承担"中央大脑"的职能,通过全局上下文感知实现动态资源调度,确保整体目标优先于局部优化。这种调度能力,正是操作系统在计算机领域的核心价值。
自然语言交互的普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类比。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即可创建智能体,不同开发者创建的Agent通过大模型完成"协议转换"和"语义对齐"。这种交互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软件需要复杂API接口的局限,使得每个普通用户都能用自然语言编写智能应用。阿里云百炼平台已汇聚20万开发者,创造出80万个智能体应用,印证了这种生态模式的可行性。
支撑这种变革的技术底座正在加速成型。通义大模型家族的"七连发"更新中,Qwen3-Max性能跻身全球前三,下一代架构Qwen3-Next则专注于提升计算效率。一站式模型服务平台百炼推出的ModelStudio-ADK开发框架,支持开发者创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大幅降低开发门槛。灵码/Qoder等开发者工具构成的自然语言编程环境,使得需求描述可直接转化为可执行代码。
硬件层面的革新同样关键。磐久AI服务器采用开放架构支持多芯片方案,HPN 8.0高性能网络实现单集群10万张GPU卡互联,CPFS并行文件存储与OSS对象存储组成的数据层,共同构建起支撑万亿级交互的硬件基础。这种软硬件深度集成的模式,使得AI云从资源池升级为真正的"超级计算机"。
无影AgentBay的推出解决了多智能体时代的核心痛点。这个连接模型与云资源的枢纽,能够动态调配算力、存储及工具链,为智能体提供自进化引擎和安全围栏。即便在本地设备算力有限的情况下,轻量级Agent也能通过端云联动获得持续支持。这种设计使得每个用户都能拥有7x24小时运行的专属智能体,算力消费从企业级采购转变为个人日常支出。
阿里云的战略转型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作为同时掌握顶级基础模型和领先AI基础设施的厂商,其"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的定位已初见成效。这种垂直整合模式带来的协同效应,正在将世界级AI能力转化为稳定高效的公共服务。当算力供给像水电煤一样普及时,数亿潜在开发者将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
在这场技术变革中,阿里云展现出的不仅是技术积累,更是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从操作系统内核的强化到开发工具链的完善,从硬件基础设施的重构到端云协同体系的建立,每个环节都在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当多智能体协同成为主流交互方式时,这套完整的技术栈或将定义新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