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白洞之谜:若真存在,能否成为穿越多重宇宙的“钥匙”?

   时间:2025-09-26 13:32:0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1964年,苏联天体物理学家诺维科夫在论文中首次提出“白洞”概念:若黑洞是只进不出的引力陷阱,宇宙中或许存在其对立面——持续喷射物质与能量却永不吸收的天体。这一设想在半个多世纪后因引力波探测引发新一轮争议:2015年LIGO首次捕捉到引力波信号后,关于白洞是否真实存在的讨论在科学界持续升温。

近年来,针对白洞的观测研究屡现矛盾结论。2017年,欧洲南方天文台团队通过甚大望远镜观测类星体SDSS J1306+0356时,发现其每秒喷射相当于3个地球质量的物质,且方向高度集中。研究负责人当时宣称:“这种定向物质流符合白洞喷发特征,与黑洞吸积盘的旋转模式截然不同。”然而两年后,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重新分析数据后提出相反观点,认为该现象实为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恒星后未完全吸收物质的反弹效应,并提供了模拟实验支持。

2021年《自然·天文学》刊登的论文进一步加剧争议。日本理化研究所团队在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时,发现能量密度异常高出0.001%的“热点”区域,推测这些区域可能是宇宙早期白洞喷发的遗迹。但剑桥大学宇宙学家随即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1000种宇宙演化场景,指出其中37种场景可自然形成类似“热点”,与白洞无关。

传统观测方法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以类星体观测为例,过去依赖的光谱分析法易受星际尘埃干扰。某科研团队去年研发的“多波段协同观测系统”试图突破这一瓶颈——该系统同时使用光学、X射线和射电望远镜观测同一目标,通过数据叠加降低干扰。研发初期,射电望远镜因手机信号干扰导致一周数据失效,最终通过挖掘3米深金属屏蔽沟解决问题。团队成员回忆:“刚毕业的博士生提出这个方案时,我们都没想到能如此简单有效地解决技术难题。”

今年该团队利用新系统观测距离地球120亿光年的异常天体时,遭遇戏剧性转折。观测第48小时,仪器显示辐射强度骤降90%,团队一度怀疑操作失误。就在准备终止观测时,辐射强度突然恢复并增强20%。经分析,此次异常源于一颗路过行星遮挡了部分辐射,而恢复后的高强度辐射恰好符合白洞“间歇性喷发”的理论预测。这一意外发现让团队成员激动不已:“就像在迷雾中突然看到了灯塔。”

关于白洞的想象已延伸至跨宇宙旅行领域。目前存在两种主流猜想:其一为“虫洞连接说”,认为黑洞与白洞可能通过虫洞相连,物质经虫洞从黑洞进入另一宇宙的白洞。但该理论面临致命缺陷——虫洞内部引力极强,任何物质进入都会被撕成基本粒子。其二为“宇宙出口说”,部分科学家推测我们的宇宙可能位于超大质量黑洞内部,而白洞是该黑洞在另一宇宙的“对应体”。不过这一猜想目前缺乏实验依据,正如科学家所言:“寻找白洞就像在衣柜里寻找通往魔法世界的门,充满浪漫想象却难以实现。”

尽管白洞研究仍停留在理论阶段,但每一次数据异常都可能成为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该科研团队已计划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建造更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专门用于搜寻白洞踪迹。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类真正发现白洞时,“跨宇宙旅行”将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

若有一天能通过白洞穿越至其他宇宙,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观察异宇宙的星辰是否与我们的相同,还是寻找另一个“自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象。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