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关于古脊椎动物演化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该研究由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国内外机构共同完成,首次系统提出了原始颌关节与次生关节演化的四阶段序列,为理解脊椎动物形态功能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的核心突破围绕两件珍贵化石展开,其中一件为自贡恐龙博物馆馆藏的川南多齿兽标本。这种中侏罗世三列齿兽类化石最初于1984年由何信禄、蔡开基两位学者研究命名,当时便注意到其独特的"关节突"结构。研究团队通过高精度CT扫描、三维重建及形态学分析,发现该标本具有形态特异的齿骨髁-颧骨窝次生颌关节,这在四足动物中尚属首次发现。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毛方园研究员指出,这项发现突破了传统对次生关节形态的认知框架。研究团队提出的四阶段演化序列中,川南多齿兽的次生颌关节为第三阶段提供了非病理性的关键实证,表明哺乳形动物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多样化的颌关节趋同演化现象。这种特殊的关节结构不仅扩展了哺乳动物关键特征的演化序列,更构建了首个原始与次生颌关节的系统演化框架。
研究显示,颌关节的演化路径由多重因素共同塑造。除体型变化外,咬合生物力学重构、生态行为适应以及表型可塑性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川南多齿兽头骨重建表明,其特殊的颌关节结构与进食方式、生态位占据密切相关,为理解脊椎动物形态功能演化提供了典型案例。
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江山表示,作为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的代表性标本,川南多齿兽的再研究充分体现了前沿科技手段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自贡地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特别是三列齿兽等古脊椎动物化石的集中发现,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基础。未来,博物馆将持续依托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院士工作站,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四川盆地古脊椎动物研究的深入发展。
该研究由自贡恐龙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禄丰自然资源局、楚雄彝族自治州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重庆古生物研究院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完成,标志着我国在古脊椎动物演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