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与多家媒体展开深度对话,围绕消费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享了独到见解。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的机器人企业,维他动力凭借团队核心成员在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厚积累,已获得联想创投、百度风投、高瓴资本等头部机构3亿元融资,并计划于今年10月投产首款四足机器人Vbot。
赵哲伦指出,当前消费级机器人仍处于技术验证向产品化过渡的阶段。"从实验室Demo到用户真正愿意付费的商品,需要经历三个关键节点:技术可行性验证、产品功能定义、商业化价值匹配。"他坦言,目前行业内尚未有企业完成全链条闭环,"大多数产品仍停留在'能做什么'的阶段,而非'为什么需要'的阶段"。
针对市场期待的"机器人iPhone时刻",赵哲伦提出不同观点:"当前产业更需要的是'机器人Walkman'——一个能精准解决特定场景需求、技术成熟度与成本达到平衡点的产品。"他以随身听为例,强调技术创新需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1980年代Walkman的流行源于便携式音乐播放的刚需,而2000年代iPhone的成功则建立在智能手机生态成熟的基础上"。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维他动力聚焦四足机器人而非人形机器人。赵哲伦解释称:"空间移动能力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底座,四足形态在复杂地形适应性、运动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透露,Vbot将搭载可扩展的通用平台,支持相机、机械臂等外设接入,"未来它可以是移动摄影师、智能搬运工,甚至是家庭服务终端"。
面对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市场69.75%的占有率,赵哲伦表现出强烈信心:"C端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超B端,而我们的产品定位正是家庭场景。"据其预测,2026年国内消费级四足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8万台,维他动力有望占据60%份额。这一判断基于团队在汽车行业积累的试制经验,"我们将把汽车产线的质量管控标准引入机器人生产,确保10月投产后的产品稳定性"。
在供应链建设方面,赵哲伦承认中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前福特时代"。"当前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部分环节毛利超过50%,这既源于量产规模不足,也反映出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他透露,维他动力正与汽车产业链伙伴合作推进关键部件自研,"只有通过规模化生产把成本压下来,才能让更多家庭用得起机器人"。
谈及跨行业创业的决策逻辑,赵哲伦将机器人产业与十年前的智能电动车市场进行对比:"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机、传感器已实现国产化,这些能力可以直接迁移到机器人领域。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机器人供应链上已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特斯拉若脱离中国供应链,其机器人产品根本无法落地。"
对于行业人才短缺问题,赵哲伦认为需要重构培养体系:"传统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未必能适应具身智能的发展需求,我们更需要跨界融合的实操型选手。"他透露,维他动力团队中既有来自理想汽车、地平线的资深专家,也吸纳了大量年轻工程师,"通过实际项目锤炼,两三年内中国将涌现大批具备机器人开发经验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