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高通攒局2025骁龙峰会,宇树王兴兴直陈机器人领域难题与破局之思

   时间:2025-09-27 12:19:1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期举办的2025骁龙峰会·中国活动上,来自机器人、智能汽车、芯片研发等多个领域的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具身智能、端侧AI、Agent系统等前沿技术展开深度对话。这场由高通牵头的产业交流,不仅揭示了当前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也为跨领域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发言中直言,当前机器人行业存在技术路线割裂的问题。他以机器人动作生成技术为例,将其发展拆解为四个阶段:从固定动作演示到实时动作生成,再到陌生场景任务执行,最终实现高精度操作。目前行业仅完成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预计今年底至明年初突破,而要达到99.9%操作成功率的终极目标,仍需数年时间。他特别强调,通信协议与芯片设计是制约机器人发展的核心因素。

“工业机器人70%的故障源于线缆问题,这和十年前新能源汽车线束冗余的情况如出一辙。”王兴兴指出,机器人减重降耗的关键在于提升通信效率。他透露,宇树科技正致力于将机器人手臂线缆数量压缩至1根,这需要芯片厂商在通信协议层面实现突破。对于算力部署难题,他提出将机器人峰值功耗控制在100W以内的目标,并认为手机芯片经过适配后完全能满足机器人需求。

在模型开发层面,王兴兴主张建立更开放的协作生态。他以宇树开源的世界模型为例,解释称当前行业模型普遍存在“能用但不好用”的困境,与其各自为战不如共享基础架构。这种思路与OpenAI早期开源GPT-1/2的策略不谋而合,旨在通过社区协作加速技术迭代。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从端侧AI的角度提出补充观点。他认为端侧模型将成为Agent系统的核心编排者,其“永远在线”的特性使其在隐私保护和实时响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汽车座舱场景为例,端侧模型可自主判断是否需要调用云端服务,既避免隐私泄露风险,又能实现快速响应。他提出每三个月提升一倍模型知识密度的目标,强调端侧AI需要与芯片厂商开展深度协同优化。

理想汽车智能空间研发负责人勾晓菲则关注Agent的服务落地问题。他指出,当自动驾驶成为标配后,车内空间的差异化竞争将转向服务能力。理想汽车正在构建的“理想同学”Agent系统,已实现从出行服务向生活服务的延伸,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完成点咖啡、交水电费等操作。这种服务生态的构建,预示着AI将打破终端设备的生态孤岛,形成跨平台的统一交互范式。

中科创达执行总裁耿增强从行业标准化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他指出当前AI应用存在严重的碎片化问题,底层芯片、操作系统、模型框架的差异导致重复开发成本高企。他呼吁建立跨终端的AI OS或统一Agent框架,通过云端Cloud OS与终端Agent的协同,实现智能服务的无缝流转。中科创达与高通共建的创新中心,以及与火山引擎合作的混合AI方案,正是这种产业协同模式的实践探索。

这场技术盛宴揭示出,具身智能的发展既需要突破通信协议、芯片架构等底层技术,也依赖模型开源、服务生态、行业标准等上层建设。当高通搭建的交流平台汇聚起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力量,或许意味着机器人产业正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进化”的新阶段。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