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考:规模空前,创新探索冰区与“冰边缘区”新成果

   时间:2025-09-27 20:49:52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9月26日,执行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科考船载着100名队员返回上海,标志着这场为期83天的北极科考行动圆满完成。此次科考不仅刷新了我国北极科考规模纪录,更在观测手段与数据获取方面实现多项突破,为揭示北极生态演变规律提供了关键支撑。

首席科学家林龙山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与2010年第四次北极科考相比,当前北极海冰消融速度显著加快。当年考察时高纬度海域仅零星分布水道,而此次发现大量新增水塘,多年冰比例持续缩减。更引人关注的是“冰边缘区”的动态变化——这个海冰覆盖度15%-80%的过渡地带,不仅覆盖范围向北扩展,更在高纬度海域形成广泛分布,直接映射出北极生态系统的快速重构。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本次考察首次采用“四船协同”作业模式。除“雪龙2”号外,“极地”号、“深海一号”与“探索三号”共同构建起立体观测网络。其中“雪龙2”号与“极地”号在北冰洋高纬度海域的联合作业,实现了从太平洋扇区到大西洋扇区的断面突破;“雪龙2”号与“深海一号”联合保障“蛟龙”号完成北极冰区首次载人深潜,创造了我国极地科考新里程碑。

在技术装备层面,考察队构建起“空-冰-海”立体观测体系。无人机搭载气象传感器、AUV(自主水下航行器)配备多波束声呐、冰面布设生态无人冰站与冰基浮标,形成多圈层协同观测网络。50个海洋综合调查站位、6个短期冰站与1个长期冰站的密集采样,配合4套生态海底着陆器与27套冰基浮标的长期监测,构建起覆盖大气、冰层、海洋的多要素数据库。

针对“冰边缘区”这一研究重点,科考队创新采用分层布放策略。在不同水深梯度同步部署多套生态海底着陆器,结合CTD(温盐深剖面仪)垂直剖面测量、多层级生物采样(包括中层拖网、底层拖网及大体积原位过滤)以及哺乳动物观测,获取了涵盖空间维度与时间序列的立体数据集。这些成果为解析“冰边缘区”北移规律及其生态响应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新型国产技术装备的实战检验成为本次科考亮点。全水深CTD绞车、AUV等设备在极端环境下表现稳定,标志着我国极地装备自主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在“冰边缘区”多学科调查中,无人化观测装备贡献了超过60%的有效数据,显著提升了复杂冰区环境下的作业效率与数据精度。

此次科考的系统性数据具有多重战略价值。在科学层面,首次获得的太平洋至大西洋扇区断面“气-冰-海”多圈层数据,为破解北极航道生态响应机制提供了基础支撑;在技术层面,“四船协同”与国产装备的应用,推动我国极地科考能力从“跟跑”向“并跑”跨越;在现实层面,北极环境变化对我国气候安全、航道开发及国际治理权益的影响评估,均获得重要数据支撑。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