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车企为固态电池技术争得头破血流时,一家扎根汽车零部件行业二十年的老牌企业——德尔股份,悄然完成了从“幕后供应商”到“技术破局者”的华丽转身。其耗时七年研发的固态电池样品,不仅通过UN38.3国际运输安全认证,更凭借差异化技术路线与欧美车企达成合作意向,成为行业黑马。
德尔股份的转型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18年,这家以汽车零部件起家的企业便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集结电池领域专家团队,锁定固态电池赛道。彼时,硫化物路线因高能量密度备受追捧,但德尔股份却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氧化物路线。“硫化物路线虽好,但电化学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难以快速量产。”德尔股份董秘张磊透露,团队最终采用湿法涂布工艺,通过简化生产流程降低技术门槛,为规模化生产铺平道路。
七年磨一剑,德尔股份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2025年初,上海试制线正式投产,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不同场景的电池样品。目前,其样品能量密度已达260Wh/kg,下一代产品目标直指400Wh/kg,性能与主流电池厂商持平。更关键的是,通过湿法涂布工艺,生产成本较传统路线降低约30%,为商业化竞争增添砝码。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德尔股份二十余年汽零业务的深厚积淀。2024年,公司净利润达3242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至24.41亿元。其中,新能源业务配套产品收入暴涨74%,占总营收的12%,为固态电池研发提供稳定资金支持。而2017年收购的德国卡酷思,则成为打开欧美市场的“金钥匙”。这家子公司长期为欧美车企提供隔音、隔热材料,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我们的固态电池,就是要卖给这些老客户。”张磊直言,通过UN38.3认证,相当于拿到了国际市场的“入场券”,目前已有多家车企进入合作谈判阶段。
面对丰田、宁德时代等巨头的竞争,德尔股份选择“错位竞争”。“我们不拼能量密度极限,而是做能赚钱的固态电池。”张磊强调,公司通过三招构建护城河:一是以湿法涂布工艺降低成本,二是依托卡酷思的客户资源快速切入市场,三是用七年研发积累的技术壁垒形成差异化优势。这种“务实打法”已初见成效——样品定制需求激增,欧美车企合作意向明确,量产计划进入倒计时。
德尔股份的转型,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新思路:不盲目追逐风口,而是深耕技术、夯实基础;不空谈概念,而是用业绩和认证赢得市场。在固态电池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企业需要的不仅是“高调发声”,更是像德尔股份这样“把技术变成产品,把认证变成订单”的实干精神。当同行还在实验室里比拼数据时,德尔股份已将样品装进汽车,将客户握在手中,悄然走在了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