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军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的现场,熟悉的宏大场面与磅礴流量再次上演。这位年少成名的企业家眼角泛着泪光,讲述着小米的至暗时刻与艰难抉择,最终以成功者的姿态宣告:“我们赢了。”这场被网友戏称为“预制味”的演讲,延续了过往的叙事基调——先忆苦思甜,再以技术研发投入回应外界质疑,最后以“对标苹果”的豪言收尾。然而,当万亿市值的光环与财报的亮眼数据交织时,雷军却坦言:“内心充满难以言说的焦虑。”
主舞台背屏上,“难以言说的焦虑”八个字被放大成醒目的海报,与雷军前期造势时的“卑微”形成微妙对比。他自称演讲前“特别紧张”,担心故事不够精彩,甚至自问自答:“为什么坚持演讲?因为想让大家了解小米。”但这种“筛选过的沟通”被网友解构为模块化的表演:上半场用迟缓的背景音乐与精雕话术营造共情氛围,下半场则以“包饺子”式的比喻展示技术突破,仿佛在端上一盘“小米味”的盛宴。
网友的调侃更显犀利。有人总结雷军的“超能力”:将平平无奇的产品用数字、百分比包装成“超级无敌厉害”;也有人将他的PPT与王家卫电影相提并论,称其“玄妙到不真实”。更有一则段子对比雷军与“小驼发布会”的煮面演讲,暗示小米法务虽未“清剿”干净,但这类调侃仍在网络流传。这些声音背后,折射出公众对小米叙事方式的疲劳——当苦情故事与鸡汤金句反复上演,连“劳模”雷军都被冠以“累总”的新称号。
雷军的焦虑并非无的放矢。他直言,网上充斥着对小米的偏见:“组装厂”“没技术”“只会营销”等标签让他生气。但作为最年轻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小米的应对方式仍停留在“诉苦”层面。例如,雷军将同时造车与重启芯片比作“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既诉说艰辛,又暗含功成的傲娇。然而,这种极致的诚恳被批评为“示弱”“虚伪”甚至“情绪绑架”——当他说“勇气来自谁”时,始终未对用户、团队或潜在支持者道一声“谢谢”。
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演讲结束后,小米股价单日跌8%,资本的冷眼与公众的放大镜形成鲜明对比。网友开始逐字推敲宣传海报角落的小字,质疑声逐渐从“组装厂”转向具体业务:为何自研的玄戒芯片未用于旗舰手机?高端化与自研技术的关联如何体现?更关键的是,雷军在回顾造车历程时,对安全争议与召回事件只字未提。这些未被回应的质疑,让原本无往不利的剧本首次“不对味”。
小米的商业版图仍在扩张,17系列手机与汽车业务或继续创造纪录,但高端化之路已走到关键节点。雷军需要回答的不仅是技术投入的账本问题,更是品牌叙事方式的转型。当“对标苹果”的口号遭遇审美疲劳,当“苦情戏码”难以引发共鸣,小米或许该像网友建议的那样:“好好告个别”——不是告别舞台,而是告别重复的模块化故事,告别用情绪踩着他人路径上升的旧模式。
毕竟,世界级企业的成长从无捷径。中国科技公司需要的不仅是流量与金句,更是锤炼品牌力、产品力与技术力的耐心。雷军的下一次演讲,若仍困在“累总”的叙事循环中,或许真会成为聚光灯下的最后一次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