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又有新动作。这家美国汽车巨头宣布,将在上海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全面负责福特乘用车及皮卡车型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销售与服务业务。新公司计划于10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这一消息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福特在中国市场主要依赖两家合资企业——长安福特与江铃福特。其中,江铃福特的历史可追溯至1995年,当时福特通过入股江铃汽车,引入了经典商用车全顺系列。尽管双方合作紧密,但全顺车型仍以“江铃汽车”品牌销售。2001年成立的长安福特则定位家用市场,旗下福克斯、锐界等车型曾是销量主力。
过去,福特通过两家合资企业实现了产品线的差异化布局:长安福特专注乘用车,江铃福特深耕商用车领域。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模式在市场高速增长期成效显著。2016年,福特在中国销量达到127万辆的峰值,其中长安福特贡献了绝大部分份额。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福特遭遇了严峻挑战。2019年,其年销量骤降至56万辆,较峰值腰斩过半。典型案例如福克斯车型,因换装三缸发动机导致口碑崩塌,2021年销量仅2.25万辆,与巅峰时期年销40万辆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困境,福特开始调整战略。一方面,将乘用车业务向江铃福特延伸,推出撼路者、领界等车型,并于2021年出资2亿元成立专注乘用车的合资公司,建立独立销售渠道“Family Space家空间”。但产品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领界车型被指为江铃驭胜S330的换标车,搭载江铃1.5T发动机,市场认可度低迷,最终停产。
与此同时,长安福特与江铃福特的产品线开始重叠。例如,江铃福特领裕与长安福特锐界均为中大型SUV,内部竞争进一步消耗了资源。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江铃福特累计净亏损超16亿元,折射出“双合资”模式的困境。
事实上,福特早在2018年就尝试整合销售渠道,但因江铃福特反对未能实现。如今,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这一整合终于落地。未来,长安福特270余家4S店与江铃福特110余家门店将统一管理,避免内部资源消耗。这一调整与马自达此前合并一汽马自达与长安马自达渠道的策略异曲同工,后者通过整合推出的电动轿车EZ-6已成为品牌销量支柱。
在产品层面,福特也在积极转型。面对新能源与自主品牌的冲击,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为此,福特将战略重心转向小众细分市场,引入烈马、游骑侠Ranger等个性化车型并实现本地化生产。例如,5.4米长的Ranger皮卡起售价仅14.58万元,烈马越野车则计划推出增程版并配备激光雷达。这些举措标志着福特从“大众市场”向“特色市场”的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福特通过渠道整合与产品差异化,正在构建更聚焦的市场战略。能否凭借小众车型与统一销售网络实现突围,仍需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