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轻轻滑过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访谈的文字时,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涌上心头——那个曾在《流浪地球2》中闪耀着冷冽光芒的月球基地,竟然将在2035年前,由中国航天人亲手将其从科幻构想变为现实。小时候趴在天文望远镜前幻想的“月宫”,如今已不再是书页上的铅字,而是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施工蓝图。
月球的环境远非地球可比,白昼时,地表温度可飙升至127℃,足以熔化金属;而夜晚,温度又会骤降至-173℃,连空气都可能被冻结。更不用说无处不在的宇宙辐射,它们像无形的利刃,既能穿透普通航天器的外壳,又能干扰电子设备的运行。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要实现长期驻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然而,科学家的智慧总是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他们没有选择在月球表面直接建造基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地下——那些由远古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洞,宛如月球深处的“天然宫殿”,最宽敞的地方足以容纳一座标准网球场。如果将科研站建在这些洞穴中,厚重的月壤和岩石将成为天然的屏障,既能阻挡致命的辐射,又能将洞内温度稳定在25℃左右。这种巧妙的设计,仿佛将“宜居”二字刻进了月球的地质结构中。
解决了居住问题,物资补给又成了下一个难题。总不能像送快递一样,每天从38万公里外的地球向月球运送物资吧?科研人员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月球自身——月球两极储存的冰,既可以融化成饮用水,又可以通过电解产生氧气;就连建造基地所需的材料,也能从月壤中“提取”出来。通过加热熔融月壤,再利用3D打印技术,就可以制造出房屋构件。这种“就地取材”的智慧,让月球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后勤基地”。
能量供应是基地运转的“心脏”。起初,人们可能会认为太阳能板就足够了,但仔细一想便发现,月球的一昼夜长达29.5天,一旦进入黑夜,基地将在长达十几天的寒冷和黑暗中运行。总不能让科研人员裹着睡袋在黑暗中工作吧?于是,小型核反应堆被提上了日程。将其送入月球后,可以持续稳定地提供电力;如果再在月球两极的“永昼峰”上铺设太阳能板,让核电和太阳能形成互补,这种双保险的设计,为基地装上了一颗永不停歇的“心脏”。
最令人振奋的是,这场探月工程并非中国的“独角戏”。目前,已有十多个国家和几十个科研机构主动参与其中,大家共同绘制设计图、研发设备、分享科研成果。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人联想到古代匠人共筑长城的盛况——你烧砖、我砌墙,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在宇宙中建造一座跨越国界的“科研灯塔”。
不过,2035年建成科研站基本型,是否意味着人类就能在月球长期居住了呢?访谈中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只是提到“短期有人参与”。毕竟,航天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概率会先让无人设备在基地中“试运行”一段时间,等各项指标稳定后,才会让航天员携带设备进驻,开启真正的“月球生活”。想象一下,十年后,或许真的会有人在月球的熔岩洞里泡上一杯热茶,透过观测窗望着地球缓缓升起,那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以前总觉得,那些能改变世界的高科技,都藏在遥不可及的未来里。但如今,看着月球科研站的进展,才猛然发现——原来科幻与现实的距离,不过短短十几年。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自豪感:这就是中国航天的速度,这就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这样的奇迹,才是值得我们一生追逐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