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服务市场正经历一场由AI驱动的变革,关于“AI是否会取代传统软件”的讨论始终未停。企业既渴望借助AI实现效率跃升,又面临技术适配与业务转型的双重考验。今年5月,全球企业应用巨头SAP与亚洲云服务领军者阿里巴巴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企业云转型领域展开深度协同,这一动作被视为行业技术融合的重要信号。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曾表示,此次合作彰显了阿里巴巴“以全球顶尖技术赋能企业”的战略决心。市场关注的“世界级软件+本土化超大规模云基建”组合,在9月云栖大会上迎来实质性进展——SAP四款核心云解决方案将分阶段落地阿里云,首站面向中国市场,后续计划拓展至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等新兴区域。
根据规划,SAP BTP业务技术云平台已率先上线,SAP Cloud ERP(ERP云)与SAP IBP集成业务计划云将于2026年一季度投入使用,SAP Cloud ERP Private(ERP私有云)则预计在同年三季度推出。这一布局被视为双方技术整合的里程碑,既为本土企业提供全球化云服务支持,也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搭建了技术桥梁。
SAP行业与全球化首席产品官Eric van Rossum在近期采访中指出,企业云转型的核心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组织与文化的适应性变革。他以制造业为例,传统企业的遗留系统与云原生环境存在兼容难题,重构或替换现有架构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引发业务中断。更关键的是,企业长期形成的非标准化流程与文化惯性,成为阻碍转型的深层因素。
“云转型的本质是组织成熟度的考验。”Eric强调,当企业试图将分散的业务流程标准化时,必然面临文化观念与组织架构的重塑。这种变革的接受度,直接决定了转型的速度与成效。为此,SAP提出“ERP+BTP”双轨策略:通过ERP系统承载80%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效率与合规;利用BTP平台提供自动化开发能力,满足剩余20%的差异化需求。
针对AI对软件市场的冲击,Eric明确表示,AI不会取代软件,而是强化端到端套件的价值。他以“飞轮效应”阐释三者协同逻辑:应用层通过核心解决方案生成业务数据,数据层整合SAP与非SAP系统数据形成高质量基础,AI层基于数据输出洞察并反哺应用层优化流程,形成持续增强的循环。这种模式使端到端套件在AI时代更具竞争力。
在具体场景中,SAP中国研究院已开发出AI风控哨兵系统,可自动识别销售订单风险级别,将风控审核时间从数十分钟压缩至分钟级,既降低坏账风险又避免商机流失。针对出海企业的主数据编码差异问题,AI评分与预处理技术将单条数据验证时间大幅缩短,解决了跨国业务中的关键痛点。
对于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前景,Eric认为,中国市场的云端活力与全球化需求创造了巨大机遇。目前,大量阿里云客户有海外拓展计划但尚未使用ERP系统,而既非SAP也非阿里云客户的企业群体,更是潜在的增长空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云端技术的融合将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