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摄影师马塞拉·朱莉娅·佩斯耗时十年,用镜头捕捉了月亮的48种色彩:从银白到橙红,从深蓝到翡翠绿,甚至记录下酒紫色的月相。这些颠覆认知的画面引发公众好奇:为何我们记忆中清冷的月亮,会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色彩?是月球本身发生了变化,还是观测方式带来了视觉错觉?
科学解释表明,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其颜色源于太阳光经月球表面反射后,与地球大气、环境条件及观测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光与大气的视觉魔术”。
地球大气层是影响月色的首要因素。当月亮位于地平线附近时,月光需穿越更厚的大气层,其中的气体分子和微粒会散射短波长的蓝光,使长波长的红光、橙光更易穿透。这种效应导致月出或月落时呈现橙红色,仿佛“火焰玉盘”;而随着月亮升高,大气厚度减少,颜色逐渐转为银白或淡黄。
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会进一步改变月光颜色。火山喷发后的硫酸盐气溶胶、森林火灾的烟雾或城市污染颗粒,均可能为月亮染上特殊色调。例如,1950年加拿大森林大火期间,多地观测到“蓝月亮”现象;而大型火山爆发后,高空的气溶胶可能使月亮呈现深红或铜褐色。
月球表面的矿物成分也贡献了细微的色调差异。月海(暗色区域)主要由富含铁、钛的玄武岩构成,反射光偏灰黑或棕褐;月陆(明亮区域)则多为斜长岩,反光更亮、偏银白。这些差异在肉眼看来并不明显,但通过高倍望远镜或精密摄影技术,可被捕捉并放大为丰富的色彩层次。
摄影技术的运用同样关键。佩斯的48种月色,是在不同时间、季节、天气和地理位置下,通过专业设备记录微弱光谱差异,并结合科学调色技术呈现的。这一过程并非“造假”,而是将人眼难以察觉的自然现象可视化,类似于红外摄影揭示不可见光。
值得注意的是,“蓝月亮”一词常被误解为颜色,实则指一个月内出现的第二次满月,属于罕见的天文现象。而真正的彩色月亮,是自然条件与科技手段共同创造的视觉奇迹。
月亮的48种色彩,并非月球自身的“变装”,而是地球环境、光线路径与人类观测技术共同演绎的视觉交响。每一次仰望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天体,更是地球的呼吸与脉动——风、尘、光、气,都在月轮中留下色彩的印记。正如佩斯所言:“我的镜头记录的不是月亮,而是地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