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各地掀起科普热潮。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北京经开区设计的科普研学路线等前沿科技场所人潮涌动,预约通道开放即被“秒光”。中国科协数据显示,超5亿人次参与网络科普活动,“千万IP创科普”话题传播量突破138.5亿人次。然而,火爆场景背后,公众对前沿科普的热情与优质展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中国科技馆,最新推出的“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成为热门打卡地。复旦大学研发的可穿戴电子织物吸引观众驻足——这种布料不仅能给手机充电,还能变身显示屏,未来可能集成电池和传感器功能。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舰载机VR体验、AI表情互动镜等展品前排起长队,孩子们通过中国天眼FAST互动装置观看快速射电暴的全息成像。一位家长感慨:“以往科普展平面展板多、更新慢,像这样紧贴最新科技成果的互动展览太少了。”
公众对科普“快半拍”的期待愈发迫切。现场观众直言,许多AI、生物科技领域的科普内容滞后于科研进展,半导体、芯片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普更新不及时,农业大规模种植养殖技术的直观展示尤为缺乏。江苏某科技馆因展品陈旧、互动体验差遭市民吐槽,暴露出科普资源与需求脱节的问题。中国科技馆研究员赵洋指出,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科普普及度低,伪科学如“量子速读”趁虚而入,误导公众。
为破解“供需矛盾”,中国科技馆与10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共建科普实验室,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展品的时间差。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的仿生假肢、香港科技大学范志勇教授团队的仿生鼻芯片等展品,均是科学家与设计团队数月合作的成果。北京交通大学李振坤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控4D打印装置,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观众可操作的“变形魔术”——平面材料在磁场控制下变成立体结构。李振坤透露,这一展品耗时6个月,需反复调整演示逻辑以匹配公众认知。
重庆大学谢更新团队设计的“月球生命罐”展品,历经10个月、十几版设计稿才最终完成。这个曾搭载嫦娥四号实现月面育种的装置,展品将原型放大11倍,配以互动动画和灯光变化,还原内部构造与工作逻辑。观众可通过透明屏观看发射、抵达月球及长出绿叶的全过程,还能进入装置拍照打卡。谢更新表示,科普需在“学术语言”与“大众语言”间架起桥梁,费曼“若无法向新手解释,则未真正理解知识”的观点,印证了转化难度与优质科普内容的价值。
尽管前沿科技与公众“零距离”的尝试初见成效,但推动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仍面临瓶颈。李振坤指出,科研人员擅长学术但缺乏转化经验,且缺少与科普场所的对接渠道。中国科学院于强认为,突破性研究鲜将科普纳入规划,科普工作者与科研团队缺乏常态化对话平台。他建议建立“科研—科普”双向通道,精准对接实验室成果与公众需求。
激励机制缺失是另一大障碍。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表示,多数单位职称评审以论文、专利为核心,科普成果认可度低,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受挫。谢更新举例,《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已近一年,但部分省份科普职称评定试点在高校鲜有实行,科普成果在考核中的权重未充分体现。他建议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贯彻新科普法,将科普贡献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及国家科技奖评审指标,以示范单位引领更多科研人员参与。
科研经费分配中明确科普投入占比也被视为关键。王大鹏指出,《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科研项目设置科普任务,但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其他项目执行层面尚未落实。赵洋建议,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应将科普纳入考核指标,不仅考核完成情况,更要评估传播效果。谢更新提出具体方案:按项目类型在经费预算中明确科普转化比例,小额项目要求开展讲座、撰写科普文章,大额项目需制作科普视频或展品,并量化受众人数及成果考核指标。
“科普不是知识搬运,而是创新的共鸣。”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表示,愿为科研人员提供展示平台,呼吁更多人打破实验室与科普展台的“时间差”,让科学真正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