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领域,一些专业术语常常引发误解,其中“真空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不少人看到“真空胎”这个名字,会误以为轮胎内部被抽成了真空状态,实际上这完全是个误会。
真空胎的学名叫无内胎轮胎,英文为Tubeless Tire。这个名字是由于将“无内胎”直译成中文后产生的,所以才会让人们产生轮胎内部是真空的错误认知。要知道,如果把轮胎里的空气全部抽空,轮胎根本无法保持形状,车辆也就无法正常行驶。其实,真空胎内部和普通轮胎一样,充满了空气,既可以充普通空气,也可以充氮气,只要胎压符合标准就行,但必须保证有气体填充。
那么,真空胎的“真空”究竟体现在哪里呢?简单来说,就是它省去了内胎。普通老式轮胎需要先安装内胎,再套上外胎,就像先穿秋裤,再套外裤。空气是充在内胎里的,内胎负责密封,外胎主要起保护作用。而真空胎只有外胎,内部没有内胎,依靠轮胎自身与轮毂的紧密咬合来密封空气。轮胎边缘与轮毂贴合得非常紧密,依靠气压产生的压力将自身压紧在轮毂上。如果真的抽成真空,外部的大气压会直接把轮胎压扁。
有人可能会疑惑,只有外胎的真空胎,是如何保证不漏气的呢?这就要从轮胎的精密结构说起。为了防止漏气,真空胎有两个关键设计。其一,轮胎内侧有一层特别密实的气密层,通常采用丁基橡胶。这层气密层就像给轮胎贴了一层防漏膜,也可以理解为在轮胎内部穿了一件“雨衣”,能够有效阻止气体透过橡胶泄漏出去。其二,轮胎边缘设计了锁扣结构,需要与轮毂配合使用。轮毂边缘设计成凸起的沟槽,当轮胎安装到轮毂上并充气后,会“咔哒”一声锁紧,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而且,气压越高,密封效果越好。
真空胎的优点十分明显。首先,它让车主更加省心。在日常生活中,扎胎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当真空胎被钉子扎透时,漏气速度非常缓慢。如果钉子不是特别粗,通常需要三四天才能漏完气。这就给了车主足够的时间去寻找维修点,即使附近没有补胎店,也能坚持行驶较长距离。而且,补胎过程也很简单,只需将轮胎拆下,贴上一个贴片即可。
其次,真空胎散热快。由于没有内胎的摩擦,车辆在长途行驶时,轮胎温度不容易升高,尤其在夏天跑高速时,胎温能比老式轮胎低好几度,从而降低了爆胎的风险。真空胎重量更轻,省去内胎后,重量能减轻1 - 2公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节省油耗。
真空胎还有一个重要优点,就是操控性更好。没有内胎后,轮胎可以做得更薄,使轮毂离地面更近。这样可以增加轮胎侧壁的刚性,在车辆转弯时提供更好的支撑。而有内胎的轮胎由于内胎较薄,如果被钉子扎到,橡胶无法紧紧包裹住钉子,会导致迅速漏气,几分钟内就会漏完。而且,如果轮胎老化,爆胎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就像气球被针扎破一样,会瞬间爆掉。
如今,真空胎作为技术迭代的产物,不仅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就连电瓶车也大量使用,甚至部分自行车也开始采用真空胎。去掉内胎后,轮胎结构更加简单,而简单往往意味着更耐用、更安全和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