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重阳节,一款款标注“适老”“康复助行”的外骨骼机器人进入公众视野。近日,知乎答主孙悦携手多位跨学科专家组成“答主评审团”,自费27412元购买了三款热门外骨骼机器人及一款无动力机械平衡结构的扶拓步行筋作为参照,展开深度测评,试图厘清当前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现状与实际应用效果。

此次测评的三款外骨骼机器人分别为海尔外骨骼助行机器人(RHWW-W1)、迈步(MAX-P2)和肯綮外骨骼行走助力机器人,均明确面向老年人或康复人群设计,且普通消费者可便捷购买。测评采用“实验室精准监测+生活化场景模拟”双轨模式:在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步态实验室,团队借助测力台与动作捕捉系统,精准记录志愿者穿戴设备时的发力细节;在龙华医院脊柱病研究所的智慧医疗平台,则模拟上楼梯、坐下、起身、单脚站立等日常高频动作,全面检验产品实用性。
平地行走步态分析显示,三款设备均能有效提供助力,显著提升行走稳定性。对于轻度腿部无力或早期平衡能力下降的老年人,这类产品已能切实改善日常活动能力。上行步态测试中,实验重点观测髋屈曲角度与爬升节律,结果显示肯綮外骨骼在“上楼梯发力”上更接近人体自然状态;而对一位80多岁老年志愿者的测评中,海尔外骨骼表现最佳,步态监测显示其帮助左右下肢重新形成对称发力,这种“发力记忆的唤醒”对康复辅助具有实际价值。
然而,复杂动作测试暴露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在“突然停止”测试中,三款设备均出现输出短暂助力或产生惯性的情况,表明其尚未具备实时、精准理解穿戴者意图变化的能力,仍停留在“模仿人类动作”的初级阶段。坐下与起立转换测试更凸显问题:无一款设备能自动识别“起身意图”,其中一款产品因助力方向偏差较大,反而抵消了人体的自然伸髋力,导致穿戴者需与机器“对抗”站起。
针对实测中发现的问题,评审团进一步检索学术研究寻求验证。近期发表于机器人顶级期刊《Science Robotics》的一篇论文指出:“为改善站立平衡,外骨骼提供的辅助扭矩必须早于人体自身的生理反应,而非与之同步。”这一论点更新了行业认知——要让外骨骼在“站立被扰动”情境下真正提升平衡能力,其输出需超前于人体反应,而非简单对齐生理时序。
基于实测数据与学术研究的双重支撑,评审团认为,未来外骨骼技术的突破关键在于算法对人体意图的识别精度。只有实现更精准的意图理解,设备才能从“走得动”迈向“走得稳”,真正满足老年人与康复人群的深层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