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商汤科技:生成式AI强势驱动 业绩回暖下能否突围破局?

   时间:2025-10-27 19:55:2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AI产业链的版图中,不同环节的企业正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随着AIGC技术加速向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渗透,以英伟达为代表的AI算力芯片企业凭借底层硬件的技术垄断与市场优势,营收和利润持续攀升,市值实现超百倍增长,成为产业红利的主要受益者。然而,另一批聚焦大模型研发和AI应用落地的企业,却深陷“高投入、慢回报”的困境,在烧钱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据IT桔子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34家AI上市公司中有19家出现亏损,累计净亏损高达62.4亿元。进入2025年,这一局面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市场在“技术叙事亮眼、盈利落地滞后”的矛盾中持续撕扯。科大讯飞等国内知名AI概念股在上半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行业整体承压明显。

在行业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商汤科技的表现却成为一抹亮色。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入同比增长36%,达到24亿元。其中,生成式AI业务收入同比大涨73%,占营收比重进一步提升至77%,成为推动增长的核心引擎。同时,经调整净亏损额大幅收窄50%,且连续三个季度亏损收窄幅度超过前两次,经营效率显著改善。

从毛利表现来看,商汤科技上半年实现毛利9.1亿元,毛利率保持在39%的稳健水平。贸易应收回款额同比增长96%,达到32亿元,创历史新高。期末现金储备高达132亿元,不仅体现了公司的经营韧性,也为未来的技术投入和生态布局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回顾商汤科技的发展历程,其业绩面的亮点并非偶然。早在2020年,该公司收入便已位居亚洲行业第一。2019年至2021年,营收分别为30.27亿元、34.46亿元和47亿元,年增长率分别达到63.3%、13.86%和36.39%,显示出较强的规模成长性。与此同时,亏损幅度逐步收窄,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61亿元、64.94亿元和43.07亿元,其中2022年和2024年分别收窄64.5%和33.7%。更令人振奋的是,公司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将达到47.63亿至50.65亿元,同比增长26.3%至34.3%,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其成长确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预期。

商汤科技的估值表现也与其基本面改善形成呼应。凭借较强的研发背景和赛道潜力,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便受到资本的青睐,上市前共完成12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52亿美元,投资者中不乏阿里巴巴、软银、苏宁易购等知名企业或财团。上市后,其市值一度攀升至3200亿港元的高点。然而,受业绩下滑和早期投资者减持的影响,市值随后出现震荡下滑。至2024年10月31日,股价跌至每股1.56港元,市值缩水至548.2亿港元,较巅峰时期蒸发超过2500亿港元。

进入2025年,尤其是6月以来,随着市场对AI产业长期价值的重新认可,以及公司业务进展的积极信号,商汤科技的市值逐步回升。最新收盘价较5月涨幅超过70%,市值维持在千亿港元左右,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战略转型和技术落地的双重认可。

商汤科技业绩的改善,离不开生成式AI业务的强力带动。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达18.16亿元,同比增长72.7%,占营收比重进一步提升至77%。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商汤科技最初聚焦计算机视觉领域,凭借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核心算法建立了技术优势。随着AIGC产业的爆发,公司逐步涉足大模型研发,并推动AIGC业务的落地。

2024年末,商汤科技正式发布“1+X”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生成式AI业务的核心地位。其中,“1”代表核心业务板块,重点覆盖生成式AI与视觉AI两大领域;“X”则代表生态矩阵业务,包括智能驾驶“绝影”、家用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及智慧零售等方向。在核心业务板块中,视觉AI业务占比极低,生成式AI业务成为主导。

从技术角度看,AIGC涵盖LLM(大语言模型)和MM-LLM(多模态模型),对算力和算法的要求极高。商汤科技依托“大装置”构建了“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研发-大模型应用”的完整闭环,率先将前沿技术商业化落地。截至2025年8月,大装置运营总算力达到2.5万PetaFLOPS,算效较2024年提升20%,SenseCore2.0平台升级后线上推理性能提升约15%。在IDC的报告中,商汤大装置在“性能优化”“云与本地组合”“训推一体化”三项能力上均获得满分评价。

在应用层面,商汤科技围绕“生产力工具”和“交互工具”两大场景,快速提升渗透率与客户黏性,并延展至2B2C及直接2C模式,形成云端一体化产品体系。其中,“小浣熊家族”用户突破300万,每日处理Tokens约100亿;C端“咔皮”系列用户突破千万,日活年内增长400%,形成明显的商业闭环。在交互工具方面,“日日新V6.5”大模型实现了文本与音视频的融合,多模态流式交互时长年内增长510%,并与小米眼镜、XREAL、灵宇宙等企业合作,依托“悟能”平台赋能银河通用、傅利叶等,逐步拓展至AI文旅、AI教育等行业。

与此同时,商汤科技的视觉AI板块在经历行业调整后重拾增长。据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视觉AI业务服务国内外客户超过660家,复购比例达57%,利润和现金流均实现改善。公司预计,计算机视觉业务将以约15%的年化增速持续扩容,视觉AI业务将保持稳定并有望反弹。公司还计划向现有视觉AI客户推广生成式AI功能,通过业务协同进一步激活传统优势板块。

在创新业务板块,商汤科技的“X”生态矩阵同样展现出喜人的活力。该矩阵涵盖智能驾驶、智慧医疗、家用机器人和智慧零售等方向,各板块既可独立运作又能协同进化。商汤科技向生态企业提供计算服务、基础AI模型与专家服务,助其缩短从0到1的周期;生态企业则为商汤提供最前沿、多场景的市场和应用。据公司CFO王征透露,“X”板块已有6家生态企业完成或接近完成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

商汤科技的战略指引为其业绩复苏和业务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基于“三位一体”“1+X”战略的协同,公司从技术根基、组织载体到机制保障,构建了层层递进的战略实施闭环,引领AI2.0时代的发展。AI2.0时代以基础大模型为核心,倚重自监督学习、跨领域知识融合及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核心议题是模型生产成本从“人力驱动”转向“算力驱动”。商汤科技通过“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筑牢技术根基,通过算力与模型的深度协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在组织方面,“1+X”战略并非简单的业务划分,而是通过架构调整提高市场响应能力。“1”聚焦核心业务,打造行业领先的AI云,实现大装置、基础模型与AI应用的无缝集成;“X”则是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各生态企业设立独立CEO并拥有市场化激励与融资通道,未来不排除独立上市的可能。这种架构既分散又统一、既灵活又集中。

与此同时,商汤科技还进行了机制创新。公司组建了五人执行委员会(EC),分工明确、决策高效,大幅缩短了战略执行周期。其核心在于通过组织创新释放技术势能,最终实现“决策速度决定技术代差”的产业竞争新逻辑。“Re-CoFound”(二次联合创业)则是另一维度,通过“1+X”架构重塑实现技术引擎与商业落地的协同升级。正如公司董事长兼CEO徐立所指出的那样,“1+X”组织焕新实际上是一次“二次联合创业”过程,一方面打造新的二次联合创业集体,全面拥抱AGI时代机会;另一方面,在X生态中给年轻人更多机会,聚焦垂直赛道,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快速抓住行业机遇。

技术根基的“三位一体”、组织载体的“1+X”、机制保障的“Re-CoFound”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互为犄角。三位一体解决“技术怎么突破”的问题,1+X回答“组织怎么适配”的疑问,Re-CoFound则是破解“人怎么激活”的关键。由此,商汤科技在AI2.0时代实现了技术、业务、生态的全面突破,最终达成超预期业绩。

然而,商汤科技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业务发展失衡的问题。生成式AI业务狂奔的同时,视觉AI业务失速,创新业务表现不理想。一个健康的生态体需要均衡性成长,而视觉AI业务虽重启增长曲线,但整体下滑速度超市场预期。据IDC数据,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应用领域,商汤科技虽仍位列市场份额前三,但增速已明显落后,且市场超过30%的份额被众多中小厂商瓜分,这一比例超过任何单一头部企业,商汤科技需警惕头部优势被逐步稀释的风险。

在创新业务方面,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06亿元,同比下降39.7%。尽管本期财报已剥离部分亏损严重的业务,但X创新业务表现仍不乐观。财报指出,该板块收入下降的主因是“绝影”业务收入下滑。

其次是盈利面临的不确定性。尽管生成式AI业务带动了增长,但高额投入仍是财务重负。据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商汤科技销售成本高达14.5亿元,其中硬件成本及分包服务费占比85.7%,达12.4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较大。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至21.1亿元。高企的成本吞噬了不少利润,期内公司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44.1%降至38.5%。视觉AI业务“造血能力”下滑又进一步拉长了盈利周期。

裁员现象似乎也印证了盈利压力。早在2024年10月22日,商汤科技迎来十周岁生日时,徐立在内部全员信中首次提及最新确立的“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同时宣布加快组织和管理的轻盈化进程。据《界面新闻·电厂》报道,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透露,尽管整体裁员规模暂且未知,但从独立的研究院到自动驾驶、安防等业务BU均有涉及,有的部门甚至“整个三级部门‘全灭’”,涉及员工能获“N+1”倍月薪补偿金。其中,RAG技术相关人员计划裁撤幅度达50%。

内部治理和风控建设也不能松劲。2023年10月,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商汤科技知识产权总监高某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引发业内关注。经公安机关查明,该负责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供应商贿赂,金额巨大。

在生成式AI业务领域,大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商汤科技需密切关注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放眼2025年,科技大厂凭借算力、生态与资金优势,在大模型领域逐步确立主导地位,大有将市场竞争演变成长期“军备竞赛”之势,从而挤压中小AI企业的生存空间。以曾被寄予厚望的“大模型六小虎”为例,百川智能转向垂直医疗领域,零一万物则彻底放弃大模型训练、聚焦应用场景探索,全球更是仅有OpenAI凭借“AIGC发起者”的先发优势与T0级技术实力成为幸存者。再加上公司MaaS及云服务业务“规模小-成本高”、竞争压力大于头部大厂,挑战压力或许自知。

商汤科技目前可谓负重前行、乍暖还寒、喜忧参半,正处在较劲爬坡的关键阶段。对这家AI头部企业而言,能否突破当前困境、构建起稳定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最终扭亏上岸,既关乎市场信心的维系,也决定其在AI产业竞争中的长期生存空间。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