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因网络流传的“SOS 1秒接通 不含排队时间”等不实内容引发关注。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公开回应称,公司从未在官方渠道进行此类宣传,相关内容系AI生成造谣,旨在诋毁品牌形象。这一事件再次将小米推至舆论风口,也折射出这家科技企业长期面临的争议与挑战。
作为消费电子与汽车领域的顶流品牌,小米的任何动作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部分观点认为,小米的成功主要依赖营销手段,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对此,创始人雷军在公开演讲中直言,外界对小米存在严重误解,质疑其“组装厂”属性,甚至陷入自我怀疑。但市场数据给出了不同答案:今年2月以来,随着小米15 Ultra手机与SU7 Ultra性能轿跑发布,其港股市值累计飙升1.3万亿港元,目前仍维持在1.2万亿港元的高位。
小米的估值逻辑早已超越单一手机业务。自2018年登陆港股以来,公司通过三次战略跃迁重构价值体系:初期以799元的红米1代击穿智能手机价格底线,2018-2020年完成品牌中高端化转型,2020年将“手机+AIoT”升级为“手机×AIoT”生态战略,最终在2021年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形成“人-车-家”全生态布局。这种转型直接推动其从消费电子企业跃升为科技制造平台,双赛道协同效应显著:手机业务2025年Q2登顶国内市场,Q3全球出货量达4350万台,稳居全球前三;汽车业务交付量突破40万辆,月交付规模迈上4万辆台阶。
争议始终伴随小米成长。手机领域,其营销策略屡遭诟病,例如小米17系列“逆光之王”等宣传被指过度使用定语,抬高社会信任成本。汽车业务则面临更严格的审视,去年安徽事故后,公众对车辆安全技术的质疑声不断。尽管如此,小米仍交出亮眼成绩单:2025年Q2智能电动汽车及AI业务收入达213亿元,同比增长233.9%,其中汽车业务贡献206亿元。尽管仍亏损3亿元,但雷军预告四季度有望实现季度盈利,显示出超越行业预期的成长速度。
技术自研与全球化布局成为小米突破瓶颈的关键。手机方面,玄戒O1芯片已应用于高端机型,推动毛利率提升;汽车领域,产能爬坡与智驾技术投入持续加码。家电业务则试图打造第三增长极,2025年Q2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冰箱、洗衣机同比增速均超25%,依托9.44亿AIoT用户构建“硬件导流+服务变现”闭环。不过,要实现2030年成为中国头部家电品牌的目标,小米仍需突破线下渠道短板——传统巨头美的、格力已建立全国性经销商网络,而小米依赖的3C零售体系在下沉市场覆盖不足,工业技术积淀也需长期追赶。
当前1.2万亿港元的市值,既是对小米双赛道突破的认可,也暗含对未来挑战的预期。手机业务中国区排名波动、汽车规模扩张压力、生态协同价值释放程度,都将决定其增长天花板的高度。在智驾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小米能否通过技术自研与全球化布局持续突破,市场正在等待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