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智化时代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主题论坛上,北京市检察机关发布了一批金融领域司法实践成果,其中以虚拟货币为工具的跨境非法外汇交易案件引发关注。这起涉案金额超11亿元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司法机关对新型金融犯罪的穿透式打击能力,为同类案件办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案核心团伙由五人组成,自2023年初至8月期间,通过操控多个虚拟货币交易账户实施跨境资金转移。犯罪分子利用泰达币(USDT)作为中介,将境内客户转入的人民币资金转换为虚拟货币,再通过境外平台完成资金跨境流转。这种操作模式实质上构成了变相买卖外汇行为,期间非法经营总额达11.82亿元,其中单名成员最高涉案金额达4.69亿元。
司法机关在案件侦办中突破多重技术障碍。针对虚拟货币交易匿名化、跨境数据分散的特点,检察机关构建了“技术赋能+规范审查”的证据体系。通过远程勘验技术完整还原境外数据调取过程,确保电子证据的合法性;采用全链路数据核验方法,从资金流入、虚拟货币转换到跨境转移的每个环节进行交叉验证,精准锁定犯罪数额。这种技术驱动的办案模式,有效解决了跨境经济犯罪取证难的问题。
在法律适用层面,办案团队创新构建了新型犯罪认定框架。通过分析银行账户与虚拟货币账户的时间关联性,结合资金流水异常特征,成功排除“个人投资”等辩解理由。最终认定犯罪团伙主观上明知资金性质,客观上实施了非法买卖外汇行为,为虚拟货币相关犯罪的司法认定提供了示范性路径。2025年3月,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对五名被告人判处二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
这起案件折射出金融犯罪形态的深刻演变。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犯罪手段呈现专业化、技术化特征,传统监管手段面临挑战。北京市检察机关通过优化办案机制,加强与公安机关、技术部门的协作,形成“专业审查+技术支撑"的办案模式。在证据构建方面,既注重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审查,又强化资金流向的穿透式分析,确保案件办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司法实践显示,金融安全防控需要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办案团队深入研究虚拟货币运行规律,掌握跨境支付结算技术特征,才能准确识别犯罪本质。这种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个案办理中,更推动形成可复制的办案经验。相关司法解释的完善,也为全国范围内打击同类犯罪提供了规范指引。
当前金融犯罪呈现链条化、国际化趋势,单个案件往往涉及多个司法管辖区。本案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与境外执法机构建立数据协作机制,确保跨境取证的合法性。这种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犯罪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司法机关将持续完善技术调查手段,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