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现代化浪潮下,戴尔科技以“网络韧性”为企业安全运营筑牢根基

   时间:2025-10-30 06:21:5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企业网络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以边界防御为核心的"城堡式"安全模型,在数据分布多元化、应用交互复杂化的新环境下逐渐失效。据Gartner发布的《2025中国网络安全成熟度曲线》显示,保障智能技术安全与增强企业韧性已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核心议题。

当前安全环境呈现两大结构性变化:攻击面呈现"去中心化"特征,数据从集中式存储向边缘计算、云端等多节点扩散,形成复杂的混合拓扑结构。这种数据蔓延性导致企业难以全面掌控数据流向,传统防御策略效能大幅下降。戴尔科技集团技术总监李岩指出:"每个网络节点、应用接口都可能成为潜在攻击入口,安全防御对象已从静态的点线扩展为动态的面域。"

攻击目标的价值转移构成第二重挑战。智能算法、原始训练数据等新型数字资产成为攻击重点,模型窃取、数据投毒等新型攻击手段的破坏力远超传统数据泄露。更严峻的是,现代化技术反而为攻击方提供了非对称优势,自动化漏洞利用工具将攻击准备时间压缩至前所未有的水平。Statista预测数据显示,到2029年网络犯罪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将达15.6万亿美元。

面对双重威胁特征,企业安全体系正经历从"防御优先"到"持续运营"的范式转变。网络韧性的核心不在于追求绝对防御,而是构建"攻破后仍能运行"的能力体系。这要求企业将安全目标从"事件预防"转向"业务连续性保障",建立包含数据不丢失、系统可恢复等关键能力的免疫系统。

企业在安全能力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四大认知误区:过度依赖单点防御工具、安全与业务脱节、新旧风险应对失当、盲目迷信技术自动化。戴尔科技集团业务高级经理陈秋分析指出,某企业曾将80%预算投入传统容灾系统,却在勒索攻击中因缺乏自动化恢复能力导致业务中断长达两周,这暴露出防御中心论的战略偏差。

针对现代化威胁特征,戴尔科技提出"筑墙-放哨-重建"三阶段韧性框架。原生安全体系通过"硅级信任根"技术,在硬件底层构建可信启动环境,结合多因素认证与端到端加密机制,形成第一道防御屏障。检测体系整合跨层级监控、机器学习异常检测与专家威胁分析,实现从自动化预警到人工研判的闭环管理。

作为终极保障的恢复体系,其Cyber Recovery数据避风港方案采用物理数字双重隔离技术,结合不可变存储机制确保数据副本安全。智能异常检测系统通过200余项取证指标与7500种勒索软件样本训练,实现99.99%的数据损坏检测准确率。自动化恢复编排功能可将业务中断时间缩短90%,为企业提供可信赖的业务连续性保障。

在产品实践层面,戴尔科技通过体系化升级构建纵深防御网络。PowerStoreOS 4.2版本将异常检测与单点登录功能原生集成至主存储系统,Smart Support Auto-Heal功能实现自动化故障修复。PowerProtect产品组合新增对多云环境的支持,Data Domain All-Flash设备将数据恢复速度提升4倍,入门级设备DD3410则推动企业级安全能力向中小场景普及。

针对非结构化数据保护需求,PowerScale网络安全套件通过三大组件形成保护闭环:Cybersecurity捆绑包提供实时威胁防护,Airgap Vault软件实现逻辑空气隔离,Disaster Recovery软件确保灾难场景下的快速恢复。这种多层次防御体系覆盖从核心数据中心到边缘环境的全业务场景,构建起动态适应的安全生态。

这种技术范式的创新,本质上是对企业生存哲学的重构。原生安全机制与数据避风港方案构成静态信任锚点,检测体系与零信任架构形成动态适应机制。这种动静结合的闭环设计,将安全从技术攻防层面提升至组织生存战略高度,为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提供可持续的运营保障。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