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浪涛日夜拍打着海岸,如同创新的力量在持续涌动。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场由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共同驱动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当京津冀的科研智慧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又会为区域发展注入怎样的新动能?让我们走进两家高新技术企业,探寻协同创新背后的故事。
在清研瀚高科技(秦皇岛)有限公司的表面工程车间,四台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正同步运转,炽热的火焰将特种材料均匀地喷涂在关键零部件表面。质检员陈静手持检测工具,对每个零件进行细致检查:"涂层厚度必须精确到微米级,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设备性能。"这家源自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的企业,正通过这项技术解决高端装备领域的痛点问题。
公司热喷工程师刘京拿起一个轴承介绍道:"在高速轨道交通中,轴承因静电积累产生的电蚀损伤是行业难题。我们研发的高耐压绝缘涂层,就像给轴承穿上了一层隐形铠甲。"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让企业成功进入国际供应链,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企业新建的非标自动化车间和无人设备车间已完成主体建设,明年投产后将开辟新的增长点。
秦皇岛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密码,藏在"京津研发、秦皇岛转化"的合作模式里。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搭建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让京津的先进技术能够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这种模式正在产生裂变效应,清研瀚高的成功只是其中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近年来开发区引进的京津转移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占比超过60%,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秦皇岛泰和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研发团队正在测试新一代光学探测器。公司研发经理于洋指着两款新产品说:"这些探测器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探测精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误报率降至传统产品的百分之一,使用寿命延长至十年以上。"这些技术突破让企业在消防安全领域占据了制高点,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重大项目。
智造中心总监孙雨算了一笔账:与高校合作研发的产品,从实验室到量产仅用了一年时间,目前已创造上亿元产值。"更重要的是,协同创新让我们获得了技术前瞻能力。"他感慨道,"以前是埋头赶路,现在可以抬头看方向了。"这种转变,正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带来的深层影响——企业不仅获得了技术升级,更实现了发展视野的跃升。
走进这些企业的生产车间,能真切感受到新质生产力的脉动。在清研瀚高,绝缘涂层技术正在重塑高端装备产业;在泰和安,光学探测创新守护着城市安全。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京津冀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八方创新要素在渤海湾畔汇聚,一场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