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发现,揭示了约5.5亿年前地层中保存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一发现将复杂动物行为改造海底环境的时间节点向前推了近一千万年,为理解地球生命演化关键转折期提供了全新视角。
研究团队通过精细分析遗迹化石发现,这些潜穴系统呈现出高度复杂的三维结构,与现代海洋生物的掘穴行为高度相似。此前学界普遍认为,此类复杂行为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早期,但新发现表明在埃迪卡拉纪末期已存在具备深层掘穴能力的动物。这一发现修正了传统认知中关于动物行为演化的时间框架。
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阶段,地球海洋生态系统经历了根本性变革。后生动物从简单的表层活动转向三维空间探索,通过掘穴行为彻底改变了海底环境结构。原本由微生物席主导的单调底质,逐渐演变为层次分明、生物扰动显著的现代型海底。这种环境改造直接影响了营养循环方式,为后续复杂生态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科研人员指出,三维潜穴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与环境的互动进入新阶段。掘穴行为不仅改变了海底物理结构,更促进了有机质的垂直运输,加速了底质氧化进程。这些生态效应的提前发生,解释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期间生态系统为何能快速复杂化。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分析,结合沉积学、遗迹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构建了埃迪卡拉纪末期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图景。这项发现为探究早期动物演化与环境协同作用提供了关键实证,引发了学界对生命起源与地球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