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启程前往中国空间站,一项新的太空科学实验即将展开——四只黑色小鼠将成为中国空间站的“新住客”。这是继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果蝇和涡虫之后,中国空间站迎来的又一批模式动物“航天员”。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进一步探索微重力环境对哺乳动物生理状态的影响,为未来长期太空探索积累关键数据。
小鼠作为哺乳动物,与人类在遗传和生理结构上更为接近,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模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表示,相比线虫、果蝇等简单模式动物,小鼠的生理特征更接近人类,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此,将小鼠送入空间站,是太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
为了确保小鼠在太空中的安全与健康,科学家们设计了专门的小鼠实验单元。这些“小舱位”不仅具备饲料和饮用水供应、排泄物收集等功能,还配备了照明和成像设备,方便科研人员实时观察小鼠的状态。实验单元内还特别设计了一个“躲避笼”,模拟小鼠的穴居环境,帮助它们缓解焦虑,并在飞船发射和返回时提供安全庇护。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升空时,四只小鼠被安置在货物软包中,以减少重力过载带来的不适。飞船入轨后,航天员将它们从生保支持装置中取出,放入空间站上早已准备好的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这一装置能够提供气体净化、氧气供应、喂食喂水以及视频监测等功能,确保小鼠在太空中的生活环境与地面尽可能一致。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刘方武介绍,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采用完全气密设计,将小鼠实验单元与空间站舱内空气隔离,以减少对舱内环境的影响。这一装置不仅服务于本次实验,还将作为中国空间站啮齿类动物研究的长期实验平台,为未来的太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在本次实验中,四只小鼠将在太空中生活5到7天,与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两个乘组的六位航天员短暂相聚后,随神舟二十号返回地球。李天达表示,虽然时间较短,但足以研究短时空间飞行对小鼠的应激和适应性变化。实验期间,小鼠将自由饮食和活动,科研人员将通过装置内的成像功能观察它们在失重环境中的行为和状态。
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小鼠在太空中的表现,分析微重力环境对其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初步观察发现,小鼠在太空中的免疫反应与人类乘坐飞机时的反应相似,都会经历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变化。这些发现将为未来长期太空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神舟二十号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将第一时间迎接小鼠归来,并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解剖研究。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们希望深入了解太空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影响,为未来人类长期驻留太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这些研究也将推动地面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最终服务于人类健康。
 










 
  











